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 > 构成欺诈性经营行为的要件有哪些

构成欺诈性经营行为的要件有哪些

时间:2024-04-05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6514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被骗的事。商家吧商品说的有多好,买回去一看并不如此。那么商家就对消费者有欺骗的行为。商家要构成欺诈性经营行为的要件有哪些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的说一说这一方面的知识,希望可以为大家答疑解惑。

构成欺诈性经营行为的要件

一、主观要件

经营者是否实施欺诈性经营行为,需要考察其是否具有故意欺骗的主观意图。即经营者是否有意诱使消费者产生错误意思表示的目的。

二、客观要件

经营者是否实施了欺骗手段,需要观察其在客观行为上是否采取了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等手段。

三、错误意思产生

判断经营者是否实施了欺诈性经营行为,还需要看是否存在诱使消费者产生错误意思的事实发生。

只有当上述三个要件同时具备时,才能认定经营者实施了欺诈性经营行为。

欺诈性经营行为的种类

在实际生活中,经营者实施的欺诈性经营行为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掩盖商品质量瑕疵

销售或提供不符合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掩盖其中存在的瑕疵。

2、商品质量欺骗

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

3、销售淘汰或失效商品

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

4、伪造商品信息

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5、伪造质量标志

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

6、违规销售商品

销售应当进行检验、检疫的商品而未经检验、检疫,或伪造检验、检疫结果。

7、虚假宣传

对商品或服务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8、虚假标示

销售的商品重量或数量少于明示的重量或数量。

9、虚假定价

对商品的价格进行虚假表示等。

以上行为均属于欺诈性经营行为。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