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 > 欺诈性经营行为维权举证是怎么样的

欺诈性经营行为维权举证是怎么样的

时间:2024-10-17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6515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发生,出现侵害消费的行为给消费造成损失的,是负担赔偿的责任。那么欺诈性经营行为维权举证是怎么样的呢?欺诈性经营行为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手心律师网为读者进行解答。

欺诈性经营行为的构成要件

认定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的必须具备两个要件:

一、客观要件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存在以下欺诈行为之一。如果客观上不存在上述列举的情形,则不能推定经营者实施了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二、主观要件

经营者必须无法证明自己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

欺诈性经营行为维权举证的特点

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举证能力和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往往无法证明经营者有欺诈故意,而经营者宣传材料与实际商品不一致只能证明行为存在,并不必然表明经营者故意为之。在许多情况下,消费者可能无法证明经营者的故意存在。将证明欺诈故意存在的责任置于消费者一方,实际上可能导致消费者必然败诉。因此,需要经营者证明自己不存在主观上的欺诈故意。同时,由于故意是一种主观状态,故意存在与否只能通过间接证据证明。

欺诈性经营行为的种类

  1. 掩盖商品质量瑕疵,销售或提供不符合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
  2. 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
  3. 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
  4. 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5. 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
  6. 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伪造检验、检疫结果
  7. 对商品或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8. 销售商品的重量或数量少于该商品所明示的重量或数量
  9. 对商品的价格作虚假表示等等

欺诈性经营行为的惩罚

只要商品的经营者或服务的提供者实施了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诱使消费者产生错误的理解,作出违背自己意愿的意思表示,就构成了欺诈性经营行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对于欺诈性经营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支付额外赔偿金额,该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即经营者承担的惩罚性赔偿金为消费者实际支付费用的一倍。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