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的必须具备两个要件: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存在以下欺诈行为之一。如果客观上不存在上述列举的情形,则不能推定经营者实施了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经营者必须无法证明自己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
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举证能力和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往往无法证明经营者有欺诈故意,而经营者宣传材料与实际商品不一致只能证明行为存在,并不必然表明经营者故意为之。在许多情况下,消费者可能无法证明经营者的故意存在。将证明欺诈故意存在的责任置于消费者一方,实际上可能导致消费者必然败诉。因此,需要经营者证明自己不存在主观上的欺诈故意。同时,由于故意是一种主观状态,故意存在与否只能通过间接证据证明。
只要商品的经营者或服务的提供者实施了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诱使消费者产生错误的理解,作出违背自己意愿的意思表示,就构成了欺诈性经营行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对于欺诈性经营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支付额外赔偿金额,该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即经营者承担的惩罚性赔偿金为消费者实际支付费用的一倍。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及其认定标准。商场搜身行为是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典型案例,必须具备违法性,不得拘禁自然人身体自由。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行为还包括非法妨害行动、妨害公路通行、侵害通信自由和非法强制医疗等。遇到类似情况,建议消费者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方可认定为经营者实施了欺诈性经营行为。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遇到消费欺诈,可以与经营者进行协商,也可以找行政机关投诉,还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消法》对欺诈性损害行为规定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受欺诈可以适用《消法》,无疑给了消费者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商品房销售中的欺诈行为的加倍索赔是一
一是在客观上,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存在上述所列的欺诈行为之一。如果客观上不存在上述列举的情形,就不得推定经营者是实施了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举证能力的不对称,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因此,需要由经营者来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