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遭遇到价格欺诈,导致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保持警惕,并妥善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例如发票、收据、手机录音等。随后,消费者可以向工商部门投诉,或拨打举报电话12358,将问题反馈给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工作人员将及时处理并提供解答。
自2002年1月1日起,国家计委颁布并实施了《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该规定明确了以下13种价格行为被认定为价格欺诈:
对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内容,或者对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内容进行标示,但与实际情况不符,并以此手段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购买。
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或价目表,以低价吸引顾客并以高价结算。
使用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进行标价,诱导他人与其进行交易。
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无法进行比较。
销售降价商品或服务时,所标示的折扣幅度与实际情况不符。
在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及其价格。
采用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未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将假劣商品作为馈赠物品。
在收购、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带有价格附加条件,但未标示或含糊标示这些附加条件。
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将要提价,以诱骗他人购买。
在收购、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前作出价格承诺,但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
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他经营者的收购、销售价格,以诱骗消费者或经营者进行交易。
采用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数量或质量与价格不符。
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对经营者的价格欺诈行为,相关部门将责令其改正,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如果没有违法所得,将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将被责令停业整顿,或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及其认定标准。商场搜身行为是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典型案例,必须具备违法性,不得拘禁自然人身体自由。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行为还包括非法妨害行动、妨害公路通行、侵害通信自由和非法强制医疗等。遇到类似情况,建议消费者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误导性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行为。国家计委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列出了13种价格行为,包括标价
自《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施行以来,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在适用有关条款认定价格欺诈行为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
国家计委出台《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认定以下13种价格行为为价格欺诈行为:。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七条规定,对经营者的价格欺诈行为,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