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数罪并罚的前提是犯罪行为人同时犯有多个罪行。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适用数罪并罚制度。
数罪并罚适用于犯罪分子所犯的多个罪行在法定的时间界限内发生,即在判决宣告之前或刑罚执行完毕之前。
根据刑法规定的并罚原则,对犯罪分子所犯的每个罪行进行分别定罪量刑,即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逐个确定罪名和刑罚。根据刑法总则的数罪并罚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这三个特征被归纳为数罪特征、时间特征和原则特征。
明确这些特征是理解和适用数罪并罚制度的关键。
适用数罪并罚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人同时犯有多个罪行。这涉及到罪数形态的问题,即如何确定和区分一罪与数罪。在国外刑法学理论界,存在多种学说的争论,如客观主义标准说、主观主义标准说、构成要件说、折衷主义标准说、广义法律要件说等。然而,这些观点都存在共同的缺陷,即仅以犯罪构成要件的某一要素或方面作为标准来区分一罪或数罪,未能超越客观主义或主观主义的局限性。
我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标准说(主客观统一说)占据主流地位。这一说法认为,确定或区分罪数的标准是犯罪构成的个数,即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具备一个犯罪构成的为一罪,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具备多个犯罪构成的为数罪。犯罪构成标准说的理论根据是犯罪构成理论,为了贯彻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在罪数问题上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综合判断,并有明确的立法根据。在实践中,应当坚持这一标准,将符合犯罪构成的个数作为确定罪数单复的依据。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
惯犯的构成条件,包括客观条件的犯罪行为惯常性和主观条件的犯罪心理习癖性。在认定惯犯时,应避免历史说和现实说的偏见。惯犯通常多次实施同种犯罪行为,具有较大的客观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应依法处理不实行数罪并罚。建议《刑法总则》量刑部分设立惯犯制度并从重处罚
香港地区自杀未遂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参照我国刑法理论,需考虑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四个要素来判断。如果自杀未对其他利益造成损害,不构成犯罪;反之则构成犯罪。如战时士兵自杀侵犯了国家安全利益,构成犯罪。乞丐自杀未对其他合法利益造成损害,则不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