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有能力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选择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行为人首先要明确自己有能力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是行为人主动选择的;再次,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能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可以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也可以是他人的劝说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或者是良心发现、悔悟改变了犯罪意图,还可以是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这些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2. 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中止行为可以是实际行动,也可以是不采取行动。中止犯罪的成立条件是不发生犯罪结果,而这种结果是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
3. 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和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中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
4. 犯罪中止必须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包括一系列行为,包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因此,如果一个人实施卧轨自杀未遂并破坏了社会秩序,就可能会被视为寻衅滋事罪并受到法律的处罚。
生产伪造罪未遂的严重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犯罪情节不同,处罚也不同。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和罚金,随着金额的增加,刑罚也会相应加重,最高可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可能面临罚金或财产没收。
犯罪构成的特征:主体要件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主观要件是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态;客体要件是被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客观要件是犯罪行为、结果或危险性。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犯罪未遂的又一重要特征,是犯罪未遂区别于犯罪中止的基本标志。所谓意图以外的原因,从性质上讲,是指违背犯罪分子主观愿望和意图的主客观原因。出于犯罪分子本人的意愿而主动停止犯罪的,不能认为是犯罪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