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单位犯罪时,首先需要解决一个称谓问题,即是称为法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上,通常被称为法人犯罪。然而,法人犯罪的称谓受到了一些质疑。主要原因是法人是民法上的概念,在我国《民法通则》中明确规定了法人的概念和条件。然而,在刑法上,使用法人犯罪一词,构成犯罪的却不仅限于法人,这常常导致名不符实的情况,与罪刑法定原则相悖。
单位一词比法人更加广泛,既包括法人团体,也包括非法人团体。我国刑事立法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单位一词,为单位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也有人对单位犯罪一词提出质疑,认为单位一词过于广泛,缺乏确切的法律定义,难以作为法律语言。
我国新刑法第30条明确了单位犯罪的称谓。该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严格来说,该条规定并不是单位犯罪的概念。为了科学地揭示单位犯罪的本质特征,并严格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可以对单位犯罪作出以下界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由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具体实施的犯罪,是单位犯罪”。
犯罪集团的构成条件及特点。犯罪集团至少由三人组成,具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犯罪目的性。成员基于共同犯罪目的而结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危险性严重,是刑法打击的重点。文章还强调了刑法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定义,以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鼓励进行法律咨询。
单位犯罪的界定和特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单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企业等组织,具有法定性、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的特征。对于单位犯罪,单位需承担刑事责任,通常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犯罪主体的定义及分类,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自然人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某些犯罪还要求有特殊身份。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不同阶段的责任划分,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以教育为主的精神。单位主体则是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司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如果公司依法成立且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犯罪,则构成单位犯罪。但如果公司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设立或将其犯罪行为作为核心业务活动之一,应认定为个人犯罪。此外,尚未成立公司的股份协议在设立过程中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