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法定单位所犯的罪行。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有所区别,但对于单位犯罪的界定仍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单位犯罪是单位所犯的罪行,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然而,这种观点存在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另一种观点认为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由有关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这种观点强调了单位意志与个人意志的区分,但只限于主观上的故意,与刑法中规定的过失单位犯罪不符,同时也缩小了概念的内涵。
在八届大五次会议审议时,以上观点因其局限性而被否决。
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法定单位,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由有关负责人员代表单位决定,为本单位谋取利益而故意实施的,或不履行单位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而由法律规定为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这种观点克服了前述观点的不足,明确地将过失犯罪纳入其中,与刑法规定保持一致,并不限于以非法利益为要件,准确地揭示了单位犯罪的本质特征。
单位犯罪具有法定性,即如果刑法没有规定单位可以犯某种罪,即使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行为与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相符,也不能给该单位定罪。因此,单位犯罪的起刑点数额的确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律师和法官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具体案件情况进行分类和执行,以确保公正和合理的判决。
犯罪集团的构成条件及特点。犯罪集团至少由三人组成,具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犯罪目的性。成员基于共同犯罪目的而结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危险性严重,是刑法打击的重点。文章还强调了刑法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定义,以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鼓励进行法律咨询。
单位犯罪的界定和特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单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企业等组织,具有法定性、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的特征。对于单位犯罪,单位需承担刑事责任,通常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犯罪主体的定义及分类,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自然人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某些犯罪还要求有特殊身份。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不同阶段的责任划分,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以教育为主的精神。单位主体则是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司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如果公司依法成立且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犯罪,则构成单位犯罪。但如果公司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设立或将其犯罪行为作为核心业务活动之一,应认定为个人犯罪。此外,尚未成立公司的股份协议在设立过程中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