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作为一种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极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严厉的刑罚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刑罚之一。为了保证死刑的正确适用,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我国刑法规定了死刑案件必须经过复核程序核准。
根据刑法规定,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死刑案件以外,其他死刑案件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为了及时打击现行犯罪分子,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部分案件的死刑复核权。此外,对于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直接判决,也可以由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然后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在执行死刑之前,如果人民法院发现以下情形之一,应当停止执行死刑,并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
在停止执行的情况下,执行死刑的人民法院应当向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报告,并由院长签发停止执行死刑的命令。经过审查核实,如果认为原判决是正确的,必须再次报请核准的人民法院签发执行死刑命令,才能执行。如果查明罪犯确实是正在怀孕的妇女,应当依法报请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改判。在交付执行死刑日前,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包括单位犯罪的定义、刑罚以及法人代表在企业犯罪中的责任。同时,针对偷税行为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和法人代表在偷税犯罪中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不同情况下法人代表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情况。
刑法规定死刑犯从侦查到枪决所需时间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侦查阶段因案情复杂和侦查要求高等因素,时间较不确定,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死刑适用对象有限制,如犯罪时未成年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死缓期间表现不同,刑罚结果也有所不同。
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条件和概述。该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特殊审判程序。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在于诉讼规律的要求,包括非开庭和开庭审理两种方式。非开庭方式适用于一审未上诉或上诉仅涉及法律适用和程序问题的案件;而开庭方式则适用于事实认
中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执行时间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确定执行死刑后,会通知下级人民法院进行执行,并要求在七天内完成。但出现特定情形如判决错误、罪犯重大立功表现或怀孕等,应停止执行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停止执行后,需按照法律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