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所得是指通过犯罪所得所产生的收益,主要是指孳息。在法律上,犯罪所得收益与赃款赃物并列,但是是不同的概念。根据“任何人不能从犯罪中获益”的原则,犯罪所得的收益也应该被没收。
实务中,犯罪所得收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根据民法的规定,孳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自然属性而产生的出产物、收获物,称为天然孳息;另一种是以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收益,称为法定孳息。一旦某项财物成为犯罪所得,无论是自然孳息还是法定孳息,无论是查封、扣押财产前的孳息还是查封、扣押财产后产生的孳息,都应作为犯罪所得收益予以追缴。例如,最高法在1993年印发的批复中明确规定,贪污、挪用公款所生利息不应计入贪污、挪用公款的犯罪数额,但是该利息是贪污、挪用公款行为给被害单位造成实际经济损失的一部分,应作为被告人的非法所得,连同贪污、挪用的公款一并依法追缴。
如果犯罪所得用于诈骗行为中的高利贷,所获得的高息也应属于犯罪所得的收益。
“射幸”是指碰运气的“侥幸”行为,而“射幸”所得是指偶然碰运气取得的收益。如果行为人将违法所得用于某种“射幸”活动,比如购买彩票中奖或者赌博赢得的款项,一般也应作为犯罪所得的收益,纳入追缴范围。
根据最高法在2014年印发的规定,对于赃款赃物及其收益,人民法院应当一并追缴。如果被执行人将赃款赃物投资或者置业,对因此形成的财产及其收益,人民法院也应予以追缴。如果被执行人将赃款赃物与其他合法财产共同投资或者置业,人民法院应追缴与赃款赃物对应的份额及其收益。因此,如果行为人将违法所得投资股票、期货等,所获得的收益也应作为犯罪所得收益予以没收。
骗取中标行为的法律责任。投标人弄虚作假造成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需追究刑事责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取消投标资格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以上法律责任的主体是投标人和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相关责任
共同犯罪中赃款退缴的问题。案情涉及多人共同实施合同诈骗行为,骗取被害人160万元。在退赔责任上,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应按各自违法所得数额退赔,另一种认为应按共同犯罪行为获得的违法所得总额承担连带退赔责任。文章支持第二种观点,并详细分析了其合理性及具
违法所得没收的法律程序。申请由市一级检察院向中级法院提出,法院审查并受理后发布公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亲属等可参加诉讼。审理后作出没收或驳回裁定,如有不服可上诉或抗诉。该程序在打击贪污贿赂和恐怖活动犯罪中具有重要意义,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确保法律的权
没收财产刑的意义及其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问题。虽然该刑罚对于惩罚和教育犯罪分子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适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适用比例和范围过小、不当适用和单一适用等。为正确适用没收财产刑罚,审判人员应树立“主刑”和“附加刑”并重的观念,并划清与追缴赃款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