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刑法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的处罚,即自首作为法定的从轻情节。然而,坦白是否可以作为从轻情节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尽管如此,坦白作为一种酌定的从轻情节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并且作为一项刑事司法政策长期以来一直被执行。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侦查过程中的"坦白从宽"很容易成为一种诱供手段。将坦白作为法定的从轻情节,有利于规范获取口供的方式。在审判阶段,坦白作为一种酌定的量刑情节完全依赖于法官的经验,导致量刑不统一。将酌定情节法定化,可以使量刑更加统一。对于犯罪分子本身而言,通过鼓励和引导他们认罪伏法,改过自新,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国家对他们的教育和挽救,加快改造进程,尽快回归社会。
我国刑法中只将自首列为法定的从轻情节,而自首的条件限制较严,特别是主动投案这一点,使得很多被动归案的犯罪嫌疑人不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犯罪嫌疑人不如实供述的情况大大增加了侦查机关的破案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出庭压力和审判压力。为了提高诉讼效率,节省司法资源,需要尽可能多地采用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简易审判,而被告人的认罪是前提条件。因此,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提高犯罪分子认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职务侵占案件中自首的减刑规定。根据不同的自首情形,犯罪嫌疑人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减刑。若犯罪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时主动投案,可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若已被司法机关发觉但尚未受到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时投案,可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此外,如实供述未掌握的罪行
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
坦白虽然不是法定的从轻情节,但作为一种酌定的从轻情节。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即自首是法定从轻情节。
自首后不一定会被减刑吗,视情况而定。犯罪分子自首后一般可以得到从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还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