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立功是犯罪分子在被捕后向执法机关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的行为。这包括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揭发同案犯以外的其他犯罪行为,并经过调查证实;提供重要线索帮助侦破其他案件,并经过调查证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逮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以及其他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突出表现。
根据《刑法》第68条的规定,如果犯罪人有立功表现,可以减轻处罚。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刑罚执行期间犯罪分子的立功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总之,立功是指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行为。上述列举的各种立功表现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罪犯只要表现出其中一种,就可以被认定为具有立功表现,并获得减刑奖励。
在讨论立功表现时,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也就是说,如果罪犯没有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但确实有立功表现,是否可以减刑?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立功表现常常以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为前提。然而,并非所有立功表现都必须满足这个前提。立法者更注重罪犯的客观行为表现及其客观有效性。因此,只要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具有立功表现,就可以减刑。虽然有立功表现的人通常以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为前提,但也不排除没有这种前提的立功表现。正因为如此,《刑法》规定了“可以”减刑。
对于这个问题,法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立功除了需要相应的客观外在表现,还必须在主观上真诚悔罪。如果仅有立功行为而没有悔罪心理,就不能构成立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犯罪情况千差万别,立功与悔改并不一定一致。并非所有悔改的罪犯都有立功表现,而有立功表现的罪犯也不一定就悔改。我们支持后一种观点,因为这种理解符合刑事立法的原意和相关刑事政策。虽然一般来说,立功常常是在悔罪思想的支配下产生的突出表现,但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平常表现一般的罪犯在关键时刻可能会基于尚未泯灭的良知舍生忘死地挺身而出,保护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这些罪犯,虽然应该注意到他们尚未完全悔改的实际情况,但也应该注意到他们行为所带来的人身危险减少以及善行对他人的影响,从而减少其他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因此,对于这样的罪犯,给予奖励并适用减刑,不仅可以激励他们加速改造,还可以教育和激励其他罪犯积极改造并争取立功。这无疑符合刑罚执行政策的要求。
犯罪立功的分级,包括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一般立功指犯罪分子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等行为,重大立功则指犯罪分子揭发重大犯罪行为等。不同级别的立功在刑法中有不同的处理规定,重大立功可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一般立功则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同时,文章还强调了自首与
准立功与共同立功的含义及特点。准立功指的是因缺少某些立功要素而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行为形态,其积极意义和适用条件在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共同立功指多个已归案的犯罪分子共同实施有利于社会行为的情况,我国法律尚未明确其情形,但实践中确实存
立功的定义和条件。首先明确了立功必须是犯罪分子本人实施的行为,且必须查清具体犯罪事实及查证属实后才能认定为立功。接着列出了不应认定为立功的几种情况,包括亲友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最后对重大立功的认定及立功的处罚决定进行了说明。对于具有立功情节的犯罪分子
立功表现的定义和法定条件,公安办案不构成立功行为。立功表现包括服刑罪犯的积极行为,如揭发犯罪、制止犯罪活动、生产科研创新等,可作为减刑或行政性奖励的依据。目的是鼓励罪犯积极改造,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