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犯罪分子可以通过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来表现立功。这种揭发必须经过司法机关的查证,确保揭发的情况属实。如果揭发的情况不属实、无法证实或不属于犯罪行为,那么这种揭发行为就不能算作立功。
犯罪分子通过提供重要线索帮助侦查机关破案也属于立功行为。重要线索是指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能够证明犯罪的重要事实、犯罪人或有关证人等。提供的线索必须真实可信,能够帮助司法机关查明犯罪、侦破案件。如果提供的线索不实、无法证明或不属于犯罪行为,就不能认定为立功。
刑法中使用“犯罪分子”一词来指代立功的主体,这意味着立法者认为立功作为一种对犯罪分子从宽处罚的量刑情节,适用对象最终仍是犯罪分子。这样的称呼有利于排除最终被宣告无罪的犯罪嫌疑人成立立功的可能。如果一般公民有立功表现,虽然值得表彰,但不属于量刑意义上的立功。如果犯罪嫌疑人最终被宣告无罪,与一般公民无异,其立功表现也不属于量刑意义上的立功。
狭义的立功发生在犯罪分子到案后、判决生效前。作为一种对犯罪分子从宽处罚的量刑情节,立功只能发生于判决生效之前。判决生效之后的立功不发生从宽量刑的问题,应属于广义的立功。立功的时间限定为“到案后”,是因为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立功的时间是“到案后”,不采纳其他意见认为立功发生于刑事诉讼中、判决生效后或服刑期间。
立功不仅是犯罪分子单方的行为,还需要司法机关的配合。犯罪分子对他人犯罪事实的检举揭发、提供的重要线索需要司法机关查证属实,协助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如果司法机关不去查证、不去抓捕,犯罪分子的立功情节就无法确认。因此,“立”指的是犯罪分子实施的检举揭发、提供重要线索或协助抓捕等行为,“功”则指犯罪分子所提供的信息得到了检证并对国家和社会有益。
并非犯罪分子实施的任何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行为都可以构成立功,只有实施刑法及司法解释明文规定的几种行为才可能构成立功。其中,“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者”强调的是“突出”,一般表现不足以构成立功,只有表现突出者才能构成立功。
立功作为一种刑罚裁量情节,犯罪分子的立功行为可以在量刑时被考虑。立功可以对犯罪分子从宽处罚,减轻其刑罚。
有期徒刑的期限和刑度问题。除了规定的期限范围外,还有死缓执行期间的重大立功表现和多罪并罚的特殊情况。刑法分则对有期徒刑的刑度作出了具体规定,形成了多个刑度格。有期徒刑的执行场所包括监狱和其他场所,罪犯需参加劳动改造和接受教育。劳动改造具有强制性,而教
无期徒刑减刑的相关规定及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在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减刑。无期徒刑是一种严厉的刑罚,要求罪犯至少服刑,但法院会根据表现作出减刑裁定。例如,某罪犯被判处无期徒刑后,因立功表
刑法典中的立功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形式。一般立功包括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重大立功则包括检举重大犯罪行为、阻止重大犯罪活动等。立功的实质条件由司法解释认定,要求犯罪分子本人的行为。同时,《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意见》
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行政处罚不仅是法律制裁的一种形式,还具有教育的作用。通过制裁行政违法行为,达到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目的。同时强调,行政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与教育相结合。对于不同年龄段和情况的违法行为人,应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以达到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