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连犯是指在实施一个犯罪目的时,其方法或结果牵涉到其他罪名的犯罪行为。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牵连犯的存在、含义及其处罚原则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共识。
寻衅滋事中的殴打他人行为是指犯罪分子出于耍威风、取乐等不健康目的,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无故、无理殴打相识或素不相识的人。如果造成他人轻伤,可按寻衅滋事罪从重处罚;如果造成他人重伤或者死亡,则属于典型的牵连犯。虽然犯罪者的目的是寻衅滋事,但其犯罪的手段和方法均触犯了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其实施的犯罪与其方法行为和结果行为之间均存在着牵连关系,完全符合牵连犯的法律特征。
根据比较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可以得出后者重于前者的结论。因此,对寻衅滋事中致人重伤、死亡的行为,应该定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同样地,寻衅滋事中致人轻伤的行为也符合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的原则,其手段和结果同样触犯了故意伤害罪,只因寻衅滋事罪的法定刑高于故意伤害罪(轻伤)的法定刑,故定寻衅滋事罪。
聚众斗殴罪的法条明文规定了其致人重伤、死亡的处罚,而寻衅滋事罪中则未作规定。这也许是立法者的疏漏。对寻衅滋事中致人重伤、死亡的行为,可以参照聚众斗殴罪的法律规定,根据牵连犯的处罚原则,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及罪刑相适应原则,对寻衅滋事中致人重伤、死亡的行为,也不宜定两罪实行数罪并罚。如果对一起寻衅滋事犯罪中致人重伤、死亡的行为定两罪实行并罚,则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同时,这种做法意味着对犯罪分子的一个行为认定了两个罪名,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相悖,也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相反,根据牵连犯的刑法理论,对寻衅滋事中致人重伤、死亡的行为,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既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又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
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形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吸收原则以轻刑被重刑吸收为原则,但存在重罪轻罚的缺陷;并科原则虽然公平但可能导致刑罚过于严厉,执行困难;限制加重原则在坚持有罪必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处罚方式,但仍存在局限性,
刑法第45条规定的刑期范围,包括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以下。还介绍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特殊情况,数罪并罚时的刑期限制以及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再犯罪的刑期计算。刑期的计算从判决执行之日起开始,若之前先行羁押,羁押时间可折抵刑期。
贪污罪与滥用职权罪是否能适用数罪并罚的问题。在中国刑法中,判决宣告以前犯几个罪或是判决宣告后在刑罚执行期间犯新罪都属于数罪并罚的范围。根据不同刑罚之间的关系制定了不同的并罚规则,如何确定数罪并罚的刑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此外,还介绍了数罪并罚的具体规定
数罪并罚原则在刑事法律制度中的意义和作用。该原则旨在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对一人所犯的多个罪行进行合并处罚,体现了罪刑相适应、有罪必罚和实现刑法目的的要求。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适用方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折合原则和分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