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数罪并罚 > 数罪并罚原则应排除“以上”、“以下”范围的适用

数罪并罚原则应排除“以上”、“以下”范围的适用

时间:2024-01-03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2130

刑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对判决宣告之前一人犯数罪的刑罚执行问题的讨论

一、不宜包括本数的理由

根据《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对于判决宣告之前一人犯数罪的刑罚执行问题,应当遵循“限制加重原则”。然而,关于“以上”、“以下”是否包括本数的问题存在争议。本文认为,不宜包括本数的理由如下。首先,包括本数不符合“限制加重原则”的要求。根据该原则的要求,刑罚执行必须有所加重。所谓加重,即数罪并罚后决定执行的刑罚必须重于数刑中最高刑期,而不能等于最高刑期。选择数刑中最高刑期作为并罚后决定执行的刑罚,实际上没有对多个刑罚进行相加,也没有因最重罪外再犯他罪而加重处罚。其次,包括本数会导致混淆数罪并罚各原则间的区别。根据现行刑法规定,根据刑罚种类的不同,数罪并罚分别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并科原则”和“吸收原则”。如果将“以上”理解为并罚后可以与数刑中最高刑期相等,那么实际上只有最重罪受到处罚,其他罪的刑期被最高刑期所吸收,这就混淆了“限制加重原则”与“吸收原则”的界限。根据《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只有死刑和无期徒刑适用“吸收原则”,而对于死刑和无期徒刑之外的主刑,采用吸收原则不具备上述功能。

二、包括本数易混淆数罪并罚各原则间的区别

如果“以上”、“以下”可以包括本数,可能导致并罚各原则之间混淆不清。根据刑罚种类的不同,数罪并罚分别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并科原则”和“吸收原则”。如果将“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中的“以上”,理解为并罚之后可以与数刑中最高刑期相等,那么实际上只有最重一罪受到处罚,其他各罪的刑期被最高刑期所吸收,这就混淆了“限制加重原则”与“吸收原则”的界限。而根据《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只有死刑和无期徒刑才适用“吸收原则”。对死刑适用“吸收原则”,因为死刑已经是最严厉的刑罚,对于主刑而言再无加重之可能。对于无期徒刑采用“吸收原则”,因为无期徒刑已是自由刑的极刑,执行无期徒刑的话就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再适用其他自由刑,同时也不能将无期徒刑升格到死刑。因此对无期徒刑采取“吸收原则”,实际上起到限制死刑适用的作用,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思想。而对于死刑和无期徒刑之外的主刑,采用吸收原则不具备上述功能。同样,如果“总和刑期以下”的“以下”可以包括“总和刑期”之本数,那么“限制加重原则”将与“并科原则”发生混淆。而根据通论,并科原则只适用于主刑与附加刑的并科,以及不同附加刑之间的并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判决宣告前犯数罪的刑期决定

    判决宣告前犯数罪的刑期决定方式及相关问题。对于一人犯数罪的情况,除死刑和无期徒刑外,应基于数罪的总刑期和最高刑期来决定执行的刑期。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顺序以及附加刑的执行也有所涉及。同时,文章还涉及判决宣告后新发现罪行和再次犯罪的判决执行的规则。

  • 数罪并罚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范围及刑期确定问题。数罪并罚涉及多种情形,包括普通数罪、发现漏罪及再犯新罪等。对于执行刑期,有一罪被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的执行相应刑罚,数刑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的酌情决定执行刑期,且数罪并罚管制最高不超过三年等规定。同时,

  • 构成牵连犯的条件

    构成牵连犯的条件以及对其处罚原则的研究。牵连犯需具备犯罪目的、实施两个以上独立的犯罪行为,且这些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对于牵连犯的处罚,存在从一重处断原则和数罪并罚原则。针对现有处罚原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具体犯罪构成类型的法定刑为区分标准,综合考虑

  • 同种数罪的处断原则

    我国刑法对于同种数罪的处断原则。刑法立法、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均主张采取算总账的处断原则,不实行数罪并罚。但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引发了一些问题,如无法对多次偷税行为进行准确定罪。为确保定罪的准确性和量刑的公正性,对同种数罪实行数罪并罚是必要的。

  • 数罪并罚的具体情形
  • 假释期间又犯新罪的数罪并罚原则
  • 数罪并罚的原则及其适用范围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