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犯罪分子,可以予以减刑。但是,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才能进行。减刑的具体执行由判处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的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对减刑建议进行审理,只有在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情况下才能裁定予以减刑。非经过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不得进行减刑。
对于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而对于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年。
根据我国刑法第45条的规定,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然而,根据刑法的其他相关规定,有两种情况下有期徒刑的期限会有例外。
根据刑法第50条的规定,对于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可以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
根据刑法第69条的规定,当犯罪分子被判处多项有期徒刑并且需要进行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刑期不能超过二十年;而有期徒刑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刑期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此外,根据刑法第71条的规定,如果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又犯新罪,那么根据以前罪没有执行完毕的刑罚来确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可能超过15年,甚至达到25年。
有期徒刑的刑期是从判处执行之日起开始计算的,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每羁押1日可以折抵刑期1日。具体来说,“判决执行之日”是指人民法院签发执行通知书的那一天。
与其他刑罚不同的是,对于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判决执行之前先行羁押的,每羁押1日可以折抵2日刑期。此外,对于经过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外出的罪犯,被许可外出的期间可以计入执行期,但超过许可的时间不能计入执行期。对于未经批准而擅自离开所在地域的罪犯,其外出期间不能计入管制执行期。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监狱减刑和假释的提请程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目前程序缺少权力制衡,不符合公诉权启动审判权的理论。建议重构减刑假释程序,由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减刑假释的提请权,将审理方式改为个案审理和公开开庭审理,并赋予罪犯相应的权利。法院裁定应送达检察院并接受其监督,
防卫过当是否会导致死刑判决的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权益而采取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而防卫过当则指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防卫过当的情况,一般不会判
诈骗犯在监狱服刑过程中,积极表现,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减刑。(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