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妨害清算罪是指在公司、企业进行清算过程中,隐匿财产,对资产负债表或财产清单进行虚假记载,或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其他人利益的行为。该罪的犯罪主体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根据法律规定,妨害清算罪是一种单位犯罪,犯罪主体是清算公司或企业,而不是清算主体即公司股东。因此,妨害清算罪的处罚对象是个人,而不是单位。如果股东不履行清算义务,只能通过法院判决责令股东承担清算义务。如果股东拒不执行法院判决,可能构成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但不能直接以妨害清算罪追究股东的刑事责任。
隐匿财产是指采取各种手段将公司或企业的财产进行隐藏、转移或私藏,并隐瞒不报。例如,将公司存款从一家银行转移到另一家银行的另一个账户,进行秘密隐藏。隐匿的财产既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机器设备、生产成品等实物。
虚假记载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或财产清单进行不实、不真实或隐瞒重要事实的记录。资产负债表是会计定期核算时以货币形式反映公司或企业一定时期内财产构成状况的报表。它以左右平衡式账户列示出资产方和负债方的借贷情况,反映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情况。财产清单则是登记公司或企业现有全部财产状况的文件,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剩余产品和原材料等。虚假记载包括不报、不登、少报、少登、低报、低登等手段,以隐瞒或缩小实际财产数额,或者多报、多登、高报、高登实际财产数额的行为。例如,将厂房、设备、产品的实际价值高估,用以多抵、高抵债务,或夸张、缩小公司或企业的资产等。
在公司或企业进行清算时,财产的处理应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安排。首先,需要保留足够的金额支付清算费用;其次,支付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然后,缴纳税款;再次,清偿债务;最后,分配剩余财产。只有在清偿债务后,即进行第四步财产处分程序后,才能进行财产的分配。如果在清偿债务之前就分配财产,就会对国家、职工和债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对于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财产,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应当予以刑事制裁。
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别。两者在犯罪主体、犯罪对象和犯罪手段上有所不同。职务侵占罪主体是公司、企业等单位人员,侵犯的是单位财物,利用的是职务便利;而盗窃罪是一般主体,侵犯的是他人财物,采取秘密窃取手段。此外,两者的起刑点也不同,职务侵占罪的刑罚相对较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法律也适用于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情况。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当事人明知非法集资行为会造成社会危害并希望其发生。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涉及大量人数
诈骗罪中夫妻唯一住房是否会没收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房屋是合法财产,则不会被没收,但如果房屋是诈骗所得且非生活必需品,则可能会被没收。文章还讨论了被诈骗的钱能否追回的问题,指出需要综合考虑追回可能性、积极配合警方以及追缴赃款的归属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