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包括以下几种行为:
这种行为指的是对他人进行无理打击,情节恶劣,但并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例如,将他人打伤,但没有达到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这种行为指的是对他人进行追逐、拦截、辱骂等侵害行为,情节恶劣,但并没有实际动手打人,也不构成其他犯罪行为。例如,经常到别人门口辱骂,堵住别人辱骂,但没有实际动手打人。
这种行为指的是强行拿取他人财物,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例如,强行要求他人交出财物,或者故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
这种行为指的是在公共场所引起骚动,导致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例如,在电影院、游乐场、景区等地方影响排队秩序,与售票员争吵,堵塞查票通道。
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每种行为的结尾都有“恶劣、严重”等程度描述词,说明此罪的弹性较大,定罪标准可能因人、地、事而异。那么,何种程度的行为才能构成此罪的严重程度呢?
首先,寻衅滋事罪被归类在《刑法》扰乱公共秩序罪一章中,相对于该章中其他指向性明确的条款,如聚众斗殴、非法游行等,寻衅滋事罪更像是兜底条款,目的是惩罚不包含在该章其他犯罪行为下的危害公共秩序的犯罪行为,因此其适用范围较广。
其次,原条款对此已经有明确规定,明确指出“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因此,“破坏社会秩序”可以被视为对“恶劣、严重”等描述词的限定,以避免过于主观。
综上所述,寻衅滋事罪的本质是惩罚严重扰乱公共秩序,但又不构成其他更为严重犯罪行为的个人行为。因此,即使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相同,由于社会影响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刑罚,这是合理的。
破坏军婚罪与重婚罪之间的区别。两者在行为方式、主观认识内容、行为对象、所侵犯的客体以及对方构成犯罪的性质上存在本质差异。文章还针对具体情境,分析了如何对行为人和现役军人配偶进行定罪。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不宜认定的情况、法律责任及其在认定时需注意的问题。协从犯是被他人威胁或诱骗参与犯罪,但不完全失去意志自由的人。根据刑法规定,对协从犯应减轻或免除处罚。同时需注意区分协从犯与紧急避险的情况,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协从犯的作用可能发生的转化。
流押条款与流质条款的区别。流押条款是抵押合同中关于未清偿时抵押物所有权转移的约定,被认为是无效的。流质条款则是在质押合同中约定债务未履行时质押物归质权人所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抵押权和质权的本质差异,抵押不转移占有权,质押则需转移质押物的占有。同时,
国际私法中的协议管辖制度。协议管辖是当事人通过协议约定由某国法院受理因特定法律关系产生的争端的制度。其效力分为直接效力和间接效力。协议管辖的本质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是对选法自由的补充。它对法院和当事人都有重要意义,能避免管辖权冲突,实现诉讼的公平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