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是一种侵犯武器装备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本罪的客体是武器装备的管理秩序,即用于杀伤敌人和破坏敌人作战设施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设备。武器装备的完好程度直接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强弱,为了保证武器装备时刻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军队制定了大量的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的行为使武器装备管理失控,严重影响正常使用,甚至造成武器装备的毁损、丢失或其他严重后果。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因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是构成本罪的前提条件,这些规定主要涉及武器装备的动用权限、编配用途、使用范围等管理内容。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的行为指的是在管理、使用、操作武器装备的过程中,故意违反规定或操作规程,擅自改变武器装备固定的使用方法。
造成严重后果是本罪的重要要件,包括致人重伤、死亡,造成爆炸、火灾、大面积污染、重要武器装备不能使用以及公共财物的重大损失等。严重后果的发生是由于挪用重要武器装备、武器装备严重毁损、被盗、丢失、武器装备被他人用于犯罪活动、挪用武器装备贻误战机、导致人员重伤、死亡等。这些后果严重危害了武器装备的安全和管理秩序。
本罪适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及具有军籍的学员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警官、文职干部、士兵及具有军籍的学员以及执行军事任务的预备役人员和其他人员。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违反了武器装备管理规定,会造成严重后果。如果行为人对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采取希望或放任的态度,则应根据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以故意犯罪论处。
隐瞒、谎报军情罪的认定。该罪侵犯的是军情报告秩序,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隐瞒、谎报军情的行为会对作战造成危害,涉及故意掩盖真实军事情况或报告不真实情况的行为。犯罪主体主要是担负报告军事情况任务的特定人员。
关于投降罪和战时临阵脱逃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其中投降罪指的是军人在战场上因畏惧战斗而投降敌人的行为,将受到刑法严厉处罚,最高可判死刑。而战时临阵脱逃罪则是指军人在战场上临阵脱逃的行为,其处罚程度视情节严重程度而定。
违令作战消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侵害的是军人参战秩序,表现为行为人违抗命令、临阵畏缩、作战消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其主体为指挥人员,主观要件则是直接故意。
“严重后果”,指造成重要武器装备严重毁损的,造成人员重伤死亡及其他严重责任事故的,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影响部队完成重要任务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