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行债务重组准则,重组债务和用于偿债的各种资产或股权的计量都采用账面价值。然而,根据新的准则,根据真实性原则,应该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用于偿债的各种非现金资产或股权。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重组后的债务(或债权)应按照公允价值入账。
首先,需要确定非现金资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如果存在活跃市场,则公允价值通常应根据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例如各类存货。如果用于清偿的非现金资产没有活跃市场,企业应使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例如,如果用于清偿的是固定资产,则可以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估计其价值。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权的公允价值应基于市价进行确定。双方应根据自愿和公平的原则,可以使用当月月初的市价、前三个月的平均市价等进行确定,并考虑增发后的稀释影响,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没有市价的公司,应使用股权估价模型来确定公允价值。
新的准则在对债务重组的定义中增加了“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这一前提条件,并指出债务重组是“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新的准则强调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让步的业务实质。换句话说,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时,必须满足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
企业是否可以进行债务重组,首先需要对债务人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来判断,例如短期偿债能力、资产质量、利润质量和增长特性等。显然,新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滥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并实际上缩小了债务重组的适用范围。
在这里,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确定遵循以下原则:
根据新的准则,重组债务和用于偿债的各种资产或股权的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而不是账面价值。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它强调债权人向债务人做出让步,即指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偿还债务。如果债权人未发生让步,包括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知债务的公允价值等于或大于债务的账面价值,或债权人收到债务人以非现金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