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债务重组协议,甲公司将以一批存货偿还债务。该批存货的账面价值为19万元,公允价值为20万元,增值税额为3.4万元。甲公司是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为17%。乙公司已计提了1万元的坏账准备。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根据《办法》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应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并以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因此,商品转让所得为1万元,债务重组所得为23.4万元减去(20万元+3.4万元)等于0。合计应调增应纳税所得1万元,即等于会计上计入“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
乙公司接收了甲公司以存货偿还的债务。存货的账面价值为19万元,乙公司已计提了1万元的坏账准备。存货的公允价值为20万元,增值税额为3.4万元。乙公司是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为17%。
乙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处理方式,债务重组损失和坏账损失在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是分别进行纳税调整的。债权人应分别确认债务重组损失和坏账损失,并以应收债权的账面余额作为计税成本。在本例中,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与税费之和为20万元+3.4万元=23.4万元,而应收债权的账面余额也为23.4万元,因此没有债务重组损失,不进行纳税调整。
然而,在税法上没有确认坏账损失的情况下,会计上确认了1万元的坏账损失。因此,应通过“坏账准备纳税调整额”反映为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万元。而库存商品的会计成本为19万元,在税法上应以其公允价值20万元作为计税成本。在将来处置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万元。
通过调整我们发现,该债务重组业务所产生的纳税调整额,将通过以后处置相关资产产生的纳税调整额转回,这也体现了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业务中形成的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属于时间性差异的性质。
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或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按有关非货币性交易或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规定确定入账价值,列“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核算。由于土地的不可再生性、不可移动性等特性和国家实行的管理制度决定,土地使用权的减值可能性较小;产生减值时,
第二年,经协商,乙公司同意甲公司以一批存货偿还债务,其账面价值19万元,公允价值20万元,增值税额34万元。两个公司都是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17%,乙公司为该项债权已计提坏账准备1万元。重组过程中不考虑其他税费。通过调整我们发现,该债务重组业务所产生的纳税调整
新颁布的《债务重组》在债务重组的前提、公允价值的运用、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计处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动,并且,这些变动将对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产生重要影响。这样规定确实可以防范上述行为,为净化债务重组市场起到关键性作用。
新准则将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直接影响损益,而不再计人资本公积。对于债权人,新旧会计准则都将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除符合坏账确认条件的可以税前扣除外,其余不得扣除,这将可能产生永久性差异,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对永久性差异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