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规定》,电子数据是指在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网页、博客、微博客、朋友圈、贴吧、网盘等;以及在网络应用服务中产生的通信信息,如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还包括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以及文档、图片、音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根据《规定》,侦查机关在收集电子数据时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并符合相关技术标准,以全面、客观、及时的方式进行收集和提取。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审查判断电子数据时应重点关注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有权根据法律规定向相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电子数据,而相关单位和个人也有义务如实提供电子数据。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电子数据,应予以保密。
根据《规定》,收集和提取电子数据的过程应由两名以上的侦查人员进行。取证方法必须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对于存储于境外或远程计算机信息系统上的电子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提取。在必要时,可以对远程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网络远程勘验。进行网络远程勘验时,如果需要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依法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根据《规定》,在收集和提取电子数据时,必须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由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见证人。如果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找到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见证人,应在笔录中注明情况,并对相关活动进行录像。如果在同一现场需要收集和提取多个计算机信息系统上的电子数据,可以由一名见证人见证。
《规定》明确指出,电子数据的收集和提取程序存在以下瑕疵时,可以进行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后继续使用;但如果无法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一)未以封存状态移送的;(二)笔录或清单上没有侦查人员、电子数据持有人(提供人)、见证人的签名或盖章;(三)对电子数据的名称、类别、格式等注明不清;(四)存在其他瑕疵。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所处的特殊地位。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不承担举证责任,但仍需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某些证据协助查明案情。被害人的陈述作为独立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法律要求和注意事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负责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有至少两名侦查人员在场。对于不同情况下的犯罪嫌疑人,有不同的讯问方式和要求。讯问过程中应制作笔录,并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不允许使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
刑事直接证据的定义、种类与特点。刑事直接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包括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书证、视听资料和物证等。其特点在于与案件证明关系直接,收集审查困难,易假失真。
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性及其表现。证据的法律性指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和法定程序获得的事实材料才具有证据资格,也称为证据的合法性。证据的法律性主要表现在证据种类的法定性、收集证据的主体和权限的明确性,以及收集、查证、质证和认证过程的规范性。法律的这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