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规定》,电子数据是指在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网页、博客、微博客、朋友圈、贴吧、网盘等;以及在网络应用服务中产生的通信信息,如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还包括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以及文档、图片、音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根据《规定》,侦查机关在收集电子数据时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并符合相关技术标准,以全面、客观、及时的方式进行收集和提取。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审查判断电子数据时应重点关注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有权根据法律规定向相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电子数据,而相关单位和个人也有义务如实提供电子数据。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电子数据,应予以保密。
根据《规定》,收集和提取电子数据的过程应由两名以上的侦查人员进行。取证方法必须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对于存储于境外或远程计算机信息系统上的电子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提取。在必要时,可以对远程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网络远程勘验。进行网络远程勘验时,如果需要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依法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根据《规定》,在收集和提取电子数据时,必须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由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见证人。如果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找到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见证人,应在笔录中注明情况,并对相关活动进行录像。如果在同一现场需要收集和提取多个计算机信息系统上的电子数据,可以由一名见证人见证。
《规定》明确指出,电子数据的收集和提取程序存在以下瑕疵时,可以进行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后继续使用;但如果无法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一)未以封存状态移送的;(二)笔录或清单上没有侦查人员、电子数据持有人(提供人)、见证人的签名或盖章;(三)对电子数据的名称、类别、格式等注明不清;(四)存在其他瑕疵。
《刑事诉讼法》对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法律规制。规定对于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包括供述、证言和物证等。同时,也强调了人民检察院在调查核实非法证据收集情况时的职责,包括提出纠正意见和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司法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提讯看守所人犯的限制规定。文章介绍了提讯人员在讯问人犯时必须遵守的证件、人数、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以及看守所的拒绝提讯义务。同时,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过程,包括侦查人员的人数要求、传唤要求、讯问顺序、讯问时限以及特殊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要求等也进行了详
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界限。非法证据指侵犯公民权利,违反法定程序,影响证据可采性的证据。瑕疵证据是在取证过程中存在轻微违规但可进行补正或合理解释的证据。两者判断标准包括侵犯公民权利的程度、违反法定程序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证据可采性的影响。文章还讨论了关于
公安能否认定伪造证据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伪造证据的相关法律条文。文章介绍了司法工作人员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徇私枉法行为,以及伪造证据罪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罪的区别。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伪造证据罪的量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