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制定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旨在规范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提高刑事案件办理质量。
根据规定,电子数据是指案件发生过程中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电子数据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用户注册信息、电子交易记录、文档、图片、音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以数字化形式记载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等证据不属于电子数据,但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参照适用本规定。
侦查机关在收集、提取电子数据时应遵守法定程序,遵循相关技术标准,全面、客观、及时地进行。同时,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围绕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审查判断电子数据。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电子数据,并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如实提供。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电子数据,应当保密。
为保护作为证据使用的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可以采取扣押、封存电子数据原始存储介质、计算电子数据完整性校验值、制作、封存电子数据备份、冻结电子数据、对相关活动进行录像等方法。
收集、提取的原始存储介质或者电子数据应以封存状态随案移送,并制作电子数据的备份一并移送。对于可以直接展示的电子数据,可以不随案移送打印件;无法直接展示的,应当随案移送打印件或者附展示工具和展示方法说明。
对于冻结的电子数据,应当移送冻结清单,附查看工具和方法的说明。
在审查判断电子数据时,应着重审查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对于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应重点审查是否移送原始存储介质、是否具有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特殊标识、收集提取过程是否可以重现、是否有增加、删除、修改等情形以及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是否可以保证。
对于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应根据保护电子数据完整性的相应方法进行验证,如审查原始存储介质的扣押、封存状态、比对电子数据完整性校验值、与备份的电子数据进行比较等。
对于电子数据的合法性,应审查收集、提取电子数据的侦查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是否附有笔录、清单、是否由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见证人以及是否对相关活动进行录像等。
犯罪嫌疑人供述排除的情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采取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手段获取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应当予以排除。同时,强调依法调查和收集证据的重要性,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无效,被处罚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刑讯逼供行为的法律责任。文章介绍了刑讯逼供的刑事责任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刑法》中关于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的刑罚。此外,文章还阐述了刑讯逼供涉及的立案标准,包括多种形式的恶劣手段、造成的健康损害、导致死亡或精神失常等情形。最后强调了对刑讯逼供行为进行严
公安局行政处罚的相关问题。公安机关保存的行政处罚记录和档案不会消除,这些记录对当事人今后的生活影响不大,只有在违法犯罪时司法机关才会调取。此外,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于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情况下,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法律要求和注意事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负责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有至少两名侦查人员在场。对于不同情况下的犯罪嫌疑人,有不同的讯问方式和要求。讯问过程中应制作笔录,并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不允许使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