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制定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旨在规范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提高刑事案件办理质量。
根据规定,电子数据是指案件发生过程中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电子数据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用户注册信息、电子交易记录、文档、图片、音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以数字化形式记载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等证据不属于电子数据,但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参照适用本规定。
侦查机关在收集、提取电子数据时应遵守法定程序,遵循相关技术标准,全面、客观、及时地进行。同时,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围绕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审查判断电子数据。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电子数据,并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如实提供。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电子数据,应当保密。
为保护作为证据使用的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可以采取扣押、封存电子数据原始存储介质、计算电子数据完整性校验值、制作、封存电子数据备份、冻结电子数据、对相关活动进行录像等方法。
收集、提取的原始存储介质或者电子数据应以封存状态随案移送,并制作电子数据的备份一并移送。对于可以直接展示的电子数据,可以不随案移送打印件;无法直接展示的,应当随案移送打印件或者附展示工具和展示方法说明。
对于冻结的电子数据,应当移送冻结清单,附查看工具和方法的说明。
在审查判断电子数据时,应着重审查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对于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应重点审查是否移送原始存储介质、是否具有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特殊标识、收集提取过程是否可以重现、是否有增加、删除、修改等情形以及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是否可以保证。
对于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应根据保护电子数据完整性的相应方法进行验证,如审查原始存储介质的扣押、封存状态、比对电子数据完整性校验值、与备份的电子数据进行比较等。
对于电子数据的合法性,应审查收集、提取电子数据的侦查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是否附有笔录、清单、是否由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见证人以及是否对相关活动进行录像等。
《刑事诉讼法》对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法律规制。规定对于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包括供述、证言和物证等。同时,也强调了人民检察院在调查核实非法证据收集情况时的职责,包括提出纠正意见和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司法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提讯看守所人犯的限制规定。文章介绍了提讯人员在讯问人犯时必须遵守的证件、人数、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以及看守所的拒绝提讯义务。同时,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过程,包括侦查人员的人数要求、传唤要求、讯问顺序、讯问时限以及特殊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要求等也进行了详
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界限。非法证据指侵犯公民权利,违反法定程序,影响证据可采性的证据。瑕疵证据是在取证过程中存在轻微违规但可进行补正或合理解释的证据。两者判断标准包括侵犯公民权利的程度、违反法定程序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证据可采性的影响。文章还讨论了关于
刑讯逼供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刑讯逼供罪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手段强迫其作口供的行为。构成此罪必须满足主体、行为方式、目的和结果等要件。触犯刑讯逼供罪的行为人将受到法律严惩,若导致人员伤残或死亡,将从重处罚。需注意,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