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是指施工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杂费等。
施工应收账款是伴随施工企业的销售行为发生而形成的一项债权。因此,施工应收账款的确认与收入的确认密切相关。通常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应收账款。该账户按不同的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一、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抓起,控制应收账款的额度
1.提高企业领导者的专业素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是降低和减少企业资金风险的核心。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在具备其他必备素质的前提下,必须懂得财务管理,树立现金净流入的管理意识,在企业资产的结构中充分认识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减少应收账款的占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是管理者在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意识。
2.控制应收账款的发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一个盈利的企业在货币资金支付能力严重不足的状态下,也可能使其破产倒闭。在策划中要考虑企业当年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入、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入和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入,通过科学、周密、系统的策划,来降低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
3.严格履行合同条款,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合法权利。施工企业在接到中标通知书后,在合同条款订立的过程中,除必要的资源投入、工程的工期、质量、安全、环保等条款外,应注重计量支付、工程应收账款、预留工程质保金、现金履约金、工程垫资等条款,防止合同订立中留下隐患,造成计量支付周期过长、垫付款或打入的现金保证金过多、预留工程质保金过多而给企业带来应收账款的压力。
二、动态跟踪分析,强化日常监督和管理
1.加强应收账款日常的动态管理,职能部门互递信息。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的财务部门应每隔一定的时间,以文书、表格形式向有关领导、相关业务部门和经办人员传递应收账款的动态信息,每月通报一次情况,督促和提示上述有关人员及部门进行催收,对于逾期未结清的应收账款则通报的时间应更短。
2.关注业主的经营状况,加强日常询证。施工单位要随时了解业主的经营、财务状况及人员的变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由于对方的突变或经营决策及有关人员的变动可能造成应收账款无法回的风险。项目经理部的财务人员要定期对应收账款向业主发出询证函,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并确保诉讼的时效性,防止应收账款体外循环发生,堵塞违法违规行为及防止法律诉讼收债的失效。
3.明确应收账款由谁来管理。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由项目经理、财务主管和计划经营主管为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组织本项目全过程的应收账款及工程质保金、垫资款和现金履约保证金的清收,在工程的在建阶段,精心组织施工,积极组织对业主的计量支付,缩短计量支付周期,使其投入的资源实现其价值。
三、减少应收账款,加大清欠力度
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发生以后,企业机关业务部门、项目经理部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争取按期收回款项,避免因为时间过长而发生坏账。为此,应制定出合理清对、催收办法。
1.制定应收账款的管理办法。成立应收账款清欠领导小组,指定由CFO或总会计师为直接领导的专门机构,负责企业日常的应收账款的清欠工作。清欠领导小组要定期的对应收账款进分析和评审,督促应收账款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清欠,了解债务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制定应收账款催收办法和激励措施,制定应收账款的债务重组方案、诉讼实施方案。
2.采用债务重组的方式处理应收账款被拖欠问题。债务重组: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采取的重组方式有: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施工企业应考虑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应收账款的清收。
3.对于逾期的应收账款采取诉讼的手段来维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日常对应收账款债务人的资料,对那些恶意拖欠应收账款不予归还的应及时采取法律手段,对其债务人进行诉讼,用法律手段清收欠款。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利润确定的计算方法和新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利润确定涉及资产计价和利润表的编制,可采用资产负债表法和损益表法。新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了内外资企业的税率,建立了公平的市场环境,减轻了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增强了股市投资价值。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