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最严厉刑罚,被称为极刑。中国法律将死刑作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手段,但同时也强调对死刑的严格控制。除了在实体法中规定了死刑不适用于未成年人、怀孕妇女等特定情况外,程序法中还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设立了一项特别的审查核准程序——死刑复核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指的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报请具有核准权的人民法院进行审查核准的步骤、方式和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程序。
中级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如果被告人不上诉,则应由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复核,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于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则由高级人民法院进行核准。如果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可以提审或发回重新审判。
高级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以及判处死刑的第二审案件,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和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应由三名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时,可以作出核准的裁定、判决,或者作出不予核准的裁定。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死刑案件,如果是由中级法院一审的,被告人不上诉的,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而死缓案件,可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第二百三十七条 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可以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监督的情形包括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依法应当发回重新审判或者改判的等。第六百零四条 省级人民检察院对于进入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的案件,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监督:。死
一方面将死刑对象严格限制为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排除适用死刑、严格限制适用死刑的罪种和执行制度,另一方面创造性地设置死缓制度,赋予“死刑不死”的新涵义,并在审判程序上设置特殊的死刑复核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