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侦查、起诉、审判等程序都有明确的诉讼期限,但对于死刑复核程序的期限却没有作出规定。尽管死刑复核程序是对死刑案件进行特别监督的程序,具有特殊性,但缺乏期限规定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立法上的疏漏。
缺乏期限规定首先会损害法律的严肃性和统一性,使得立即执行的判决难以发挥死刑的威慑力,同时也影响了对不应当判处死刑的人及时解除其濒于绝望的精神状态,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被告人因无法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而自杀。此外,缺乏期限规定也不利于迅速、及时地复核死刑案件,导致被告人羁押时间过长,增加了羁押场所的管理困难,同时如果被判处死刑的人最终被证明无罪,由于死刑复核程序的期限不确定,国家赔偿的数额也会增加,给国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认为应当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期限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设定一个最高限期。
除了期限缺乏规定外,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死刑复核的具体程序也只是在第202条规定了复核组织,对于复核的内容、方法以及复核后的处理都没有作出规定。这严重缺乏与死刑复核程序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地位相称的立法规定。
为了保证死刑复核程序的严肃性,确保正确适用死刑,立法者应当以正确而慎重的眼光审视死刑复核程序,并尽快完善它,以免使其变得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死刑复核程序没有明确规定。为了体现慎杀政策,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时应当认真对待,只有在确实有必要判处死刑的情况下才能核准死刑。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死刑案件,如果是由中级法院一审的,被告人不上诉的,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而死缓案件,可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第二百三十七条 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可以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监督的情形包括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依法应当发回重新审判或者改判的等。第六百零四条 省级人民检察院对于进入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的案件,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监督:。死
一方面将死刑对象严格限制为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排除适用死刑、严格限制适用死刑的罪种和执行制度,另一方面创造性地设置死缓制度,赋予“死刑不死”的新涵义,并在审判程序上设置特殊的死刑复核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