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刑复核权收回”与“死刑复核权下放”的死刑控制模式优劣悖论。按照法律专家们的意见,死刑复核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从程序上贯彻落实“慎杀少杀”的刑事政策,把死刑绝对数量降下来。二是,统一死刑的适用标准,避免同等情况下各地量刑不一,有违刑罚的公正的现象发生。三是,避免或减少冤假错案产生,提高死刑案审判的质量。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这一切理想的目的与“死刑复核权收回”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如果我们仅想减少死刑的数量,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提高适用死刑的标准、建立定罪和量刑分离制度、根据各省份犯罪率发生情况严格限定死刑犯的数量指标等方式把死刑犯数额降下来。现在各省份高级法院听说“死刑复核权收回”的目的是贯彻或落实“慎杀少杀”的刑事政策后,便纷纷减少适用死刑的数量,这足以说明即便是死刑复核权不收回,死刑适用数量也可降下来。关于统一死刑的适用标准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公平的,但恐怕统一标准后会带来客观实际上的不公平。因为,在经济落后省份贪污或受贿一百万元人民币,与经济发达省份贪污或受贿同样数额的款项其社会危害性是不一样的;在毒品犯罪猖獗的地区走私或贩卖毒品与在毒品犯罪少发地区走私或贩卖毒品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性也是不同的。我们若考虑到各省份的特殊性,对死刑适用标准存在差别,从一定意义上讲,反而更能体现刑罚的公正性。至于为达到避免或减少冤假错案产生并提高死刑案审判质量的目的,应该在案件一审和二审阶段通过适用严格的刑事证据规则并充分发挥辩护律师的监督职能来实现,为什么非得要等着一二审出错后寄希望于通过最高院复核程序进行补救呢?当然,对于特殊的死刑案件,应当赋予辩护律师有提请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死刑复核的权利,并为死刑复核期间留出充分的时间。相反,若部分“死刑复核权下放各省高院行使”反而更能照顾不同省份或地域的特殊性,也会给最高人民法院留出更大的宏观监控或调整死刑政策的空间;而死刑复核权全面收回后,最高人民法院就必须直接为死刑案的办案质量负责,必须直接对死刑政策所产生的社会治安状况负责。所以,对“死刑复核权收回”与“死刑复核权下放”的死刑控制模式我们不能明确肯定孰优孰劣,二者之间存在悖论,其最终社会效果有待“死刑复核权收回”后实践结果进行验证。
最高人民法院重新收回死刑复核权的背景和原因。历史上,死刑复核权曾下放给地方,随着国家法制的发展和完善,最高法院重新收回这一权力。这一变革提升了刑事审判的统一性和公正性,对国家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收死刑复核权对于保障人权和提高刑事司法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仅仅回收权力并不足以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宪政水平的提高、立法的完善等。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强调落实复核人员的工作责任
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及其特点,强调其在保障死刑案件质量和防止无法弥补的错误中的重要性。该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的单一特定性、适用时间的特殊性和适用方式的特殊性。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死刑的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以确保司法公正并
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和特点。该程序是为了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并遵守少杀、慎杀的原则。只有死刑案件才需要经过复核程序,该程序包括复核死刑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的案件。其特点包括审理对象特定、是死刑案件的终审程序、所处的诉讼阶段特殊等。启动程序具有自动性,报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