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规定上看,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和刑法规定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然而,由于社会治安形势的恶化,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0年3月和1981年6月分别授权各高级人民法院对严重刑事犯罪案件行使核准权。随后,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的修改,在必要时授权高级人民法院对严重危害社会的死刑案件行使核准权。此后,云南、广东、甘肃等省高级法院也获得了对毒品犯罪案件的死刑核准权。
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正后,明确规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然而,1997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再次下发通知,将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下放。
死刑复核权下放导致部分案件二审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重叠。对于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的案件,如果被告人上诉或检察院抗诉,高级人民法院普遍将二审程序和死刑复核程序合并。具体操作是在二审裁判文书中注明该裁判同时是对被告人核准死刑的裁判。此外,死刑复核权的下放也导致不同地区死刑标准的不一致。最高人民法院仍对危害国家安全、经济犯罪等类型的罪行有死刑核准权,造成这些犯罪与杀人、强奸等犯罪之间的不平等,有悖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实现。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99条规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其中,死刑包括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然而,由于立法技术的瑕疵,这样的表述并不明确,导致了一定的混乱。此外,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判处的死刑缓期执行案件由谁核准的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
控制死刑的学术主张和立法建议。随着废除死刑成为趋势,我国仍有较多的死刑司法现实,学者们开始反思并提出控制死刑的建议。虽然立法扩张增加了死刑适用条文和罪名数量,但司法方式限制死刑的适用成为新的希望。此外,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以集中控制死刑数量
最高人民法院重新收回死刑复核权的背景和原因。历史上,死刑复核权曾下放给地方,随着国家法制的发展和完善,最高法院重新收回这一权力。这一变革提升了刑事审判的统一性和公正性,对国家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收死刑复核权对于保障人权和提高刑事司法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仅仅回收权力并不足以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宪政水平的提高、立法的完善等。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强调落实复核人员的工作责任
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及其特点,强调其在保障死刑案件质量和防止无法弥补的错误中的重要性。该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的单一特定性、适用时间的特殊性和适用方式的特殊性。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死刑的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以确保司法公正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