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司法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包括侦查、诉讼、审理、判决、上诉和执行等方面都有了规范体系的雏形。在判决执行方面,汉代规定了重大案件需要经过皇帝裁决后才能执行,一般案件则由郡、县执行,其中也包括死刑的执行。此外,汉代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决狱的原则,规定了春、夏季不执行死刑,除非是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一般死刑犯需要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这为囚犯自证清白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也算是对执行死刑的一种限制。
死刑复核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北魏帝青龙四年颁布诏令,要求廷尉和全国各级狱官在处理死罪案件时,除了谋反和故意杀人等情况外,需要征求被告的亲属意见,如果有人请求宽恕,需要上报皇帝。南朝也规定了类似的制度,对于重罪犯要按照旧制上报皇帝。北魏的律法规定,州国的重刑案件必须先上报后执行,当有死刑的情况时,需要上报案情,皇帝亲自询问,只有没有异议和怨言才能执行。可以看出,当时不仅允许囚犯上请复核自己的罪行,而且还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死刑复核权在于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手中。这当然有封建独裁者对国家控制的需要,但同时也对死刑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隋唐时代是中国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特别是唐律,全面完善了法律和司法制度,为后世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在这一时期,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根据唐代的规定,死刑案件通常需要中央相关部门进行复查,然后上报皇帝裁定。此外,还规定了死刑执行前必须进行复奏。贞观初年,唐太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为由,将京城的死刑案件复奏次数从三次增加到五次,即在决定执行前一天复奏两次,在决定执行当天再复奏三次。各州的死刑案件仍然实行三次复奏,但是对于“谋反”等危及统治的重罪,只需要复奏一次即可。《永徽律疏》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三复奏制度,并规定了违反规定的官员将受到刑罚的处罚,从而保障了罪犯获得死刑复核的权利。此外,唐朝建立了健全的御史台制度,开始了司法监督体制的建立,对司法公正起到了保障作用,也保证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复核阶段辩护人的委托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时,应保障辩护律师的权利,听取其意见。辩护律师可以积极参与复核程序,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和辩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有权提出意见,确保复核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并的问题,指出这种实践违反了法律程序,易导致错杀和地方保护主义。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并设立独立的死刑复核庭,由最高人民法院垂直领导。这样可以确保死刑在全国范围内正确适用,统一死刑适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