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8日,连杀11人的邱*华被二审判处死刑立即执行。12月9日,五位法学家发出“吁请法庭对邱*华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网络公开信,社会关注达到最高潮。在死刑宣判之后,人们仍然在追问“邱*华是否患有精神疾病”、“邱*华是否应当被判处死刑”。
此种“刀下留人”的全社会关注已经不只是邱*华案一例了。曾经轰动全国的佘*林案、聂*斌案以及刘-涌案,都从社会各界传达出“慎重对待死刑”、珍视生之权利的强烈呼声。
社会呼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的进程。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2007年1月1日,距离死刑核准权的下放26年。
邱*华案进入二审程序后,人们一度寄希望于该案死刑复核的时间能推迟到2007年,死刑复核的权力能由最高人民法院收回后行使。邱*华最终没能等到2007年新年到来,于2006年12月28日被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立即执行并于当日被枪决。
对死刑复核权更显“急切”的是法学研究者。在他们看来,“收回死刑核准权”是一刻都不能再拖延的。200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明确了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案件复核权的目标、原则、要求以及时间安排,明确了党和国家在死刑复核权问题上的刑事政策。旋即,逾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律师联合发出一份《关于要求最高人民法院立即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公开信》,吁请“立即”收回死刑复核权,称此收回“刻不容缓”。(本报9月7日曾有专门报道:《收回死刑复核权刻不容缓》)
随着死刑核准权的收放历程,社会舆论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一边是民众对死刑犯“杀人偿命”、“杀掉拉倒”的朴素正义观;一边是民众“慎重对待死刑”、“认真对待生之权利”这样更加宽容和开放的声音。而且,这样的声音里有着“为何要杀”(而非“为何不杀”)的反复追问,一直延续到死刑宣判之后,充满理性期待。
在邱*华案件中,社会舆论与生之权利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博弈”。民意与法律的互相影响乃至干扰进入一个带了几分暧昧的境地。这让人们想起刘-涌案。当地人几乎一致认定刘-涌为“黑社会”,必欲杀之而后快。一些法学专家则逆势而上,意图寻求此案更加平衡和理性之处。法学专家的呼吁几乎要处于“民意”的对立面,有人甚至指责法学专家对民意的“背叛”、对判决的非法干扰。
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性与意义,该程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适用死刑的严肃与谨慎态度。该程序旨在保证办案质量、正确适用死刑、防止错杀,并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长治久安。中国的刑事诉讼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特殊程序,死刑复核程序是特殊程序之一,具有独特的审判对象和核准权
死刑案件在三级终审制度下的复核程序。当二审判决为死刑且未立即生效时,需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核准。维持原判后,如被告人继续上诉或检察院抗诉,二审法院会依法处理。大部分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会核准原判,执行死刑。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可以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监督的情形包括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依法应当发回重新审判或者改判的等。第六百零四条 省级人民检察院对于进入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的案件,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监督:。死
一方面将死刑对象严格限制为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排除适用死刑、严格限制适用死刑的罪种和执行制度,另一方面创造性地设置死缓制度,赋予“死刑不死”的新涵义,并在审判程序上设置特殊的死刑复核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