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死刑复核制度和死刑复奏制度两种方式,以确保对死刑案件的决定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在法律史学界和诉讼法学界对死刑复核制度与死刑复奏制度的历史嬗变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为了消除这些分歧并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进一步讨论。
关于死刑复核制度的起源,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死刑复核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确立。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死刑复核制度的萌芽,但正式的死刑复核制度要到隋唐时期才确立。本文支持第一种观点。事实上,早在北魏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就已经正式确立为一项法律制度。汉代仅对部分案件进行复核,并没有形成普遍适用于所有死刑案件的制度。至于隋唐时期,该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魏书·刑罚志》记载了太武帝时期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表明,死刑复核制度已经在那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程度。
对于《魏书·刑罚志》中的记载,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死刑复奏的滥用,而有人则认为这是对死刑复核的描述。本文认为,我们不能笼统地对待这个问题,而应该通过准确分析其基本含义来理解。其中,“当死者”指的是应该被判处死刑的人,这是死刑复核适用的对象;“部案奏闻”指的是在经过中央有关主管机关的审问后,上奏皇帝,这是死刑复核必须经历的中间环节或程序;“惧监官不能平”说明了进行死刑复核的原因或目的;“狱成皆呈”指的是经过审讯和断议后,认为拟判处死刑的案件都要上呈皇帝,这显然是死刑复核的时间和范围;“帝亲临问”说明了死刑复核的具体方式;“无异词怨言,乃绝之”表示只有在囚犯表示完全服罪,没有任何怨言和异词之后,才能判处死刑,这是对死刑复核应达到的程度的要求。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魏书·刑罚志》中记载的这段史文,从适用对象、程序、原因、目的、时间、范围、方式、程度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当时适用死刑复核制度的具体情况。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北魏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确立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死刑复核制度。随后的各朝酌加损益,使这一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
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条件和概述。该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特殊审判程序。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在于诉讼规律的要求,包括非开庭和开庭审理两种方式。非开庭方式适用于一审未上诉或上诉仅涉及法律适用和程序问题的案件;而开庭方式则适用于事实认
最高人民法院重新收回死刑复核权的背景和原因。历史上,死刑复核权曾下放给地方,随着国家法制的发展和完善,最高法院重新收回这一权力。这一变革提升了刑事审判的统一性和公正性,对国家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收死刑复核权对于保障人权和提高刑事司法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仅仅回收权力并不足以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宪政水平的提高、立法的完善等。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强调落实复核人员的工作责任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