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中存在的几个悖论
时间:2024-07-03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死刑复核权的收回与下放:一个悖论问题
一、死刑控制模式的优劣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死刑复核权原本应属于最高人民法院。然而,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最高人民法院曾一度授权部分省份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部分死刑的复核权。这种授权的做法既有优势,又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弊端。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紧锣密鼓地将死刑的核准权全部收归其职责,而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众说纷纭。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其道理。因为法律活动是社会实践的过程,死刑复核程序的选择也不例外。本文旨在与国人共同探讨死刑复核程序中存在的几个“悖论”问题。
二、“死刑复核权收回”与“死刑复核权下放”的悖论
根据法律专家们的意见,死刑复核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从程序上贯彻“慎杀少杀”的刑事政策,降低死刑的数量;二是统一死刑的适用标准,避免同等情况下各地量刑不一的现象;三是避免或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提高死刑案审判的质量。然而,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这些目的与“死刑复核权收回”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呢?如果我们仅仅想要减少死刑的数量,完全可以通过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提高适用死刑的标准、建立定罪与量刑分离制度、根据各省份犯罪率严格限定死刑犯的数量等方式来实现。实际上,一些省份在听说“死刑复核权收回”的目的是贯彻“慎杀少杀”的刑事政策后,已经自行减少了适用死刑的数量。这说明即使不收回死刑复核权,也可以降低死刑的适用数量。至于统一死刑的适用标准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公平的,但实际上可能会带来不公平的结果。因为在经济落后的省份,贪污或受贿一百万元人民币和在经济发达的省份贪污或受贿同样数额的款项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性是不一样的;在毒品犯罪猖獗的地区走私或贩卖毒品和在毒品犯罪较少的地区走私或贩卖毒品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性也是不同的。如果考虑到各省份的特殊性,对死刑适用标准存在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而更能体现刑罚的公正性。至于避免或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并提高死刑案审判的质量,应该在案件的一审和二审阶段通过适用严格的刑事证据规则并充分发挥辩护律师的监督职能来实现。为何非要等到一审和二审出错后,才寄希望于最高院的复核程序来补救呢?当然,对于特殊的死刑案件,应当赋予辩护律师提请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死刑复核的权利,并为死刑复核期间留出充分的时间。相反,如果部分“死刑复核权下放各省高院行使”,反而更能照顾不同省份或地域的特殊性,也会给最高人民法院留出更大的宏观监控或调整死刑政策的空间。而死刑复核权全面收回后,最高人民法院就必须直接为死刑案的办案质量负责,必须直接对死刑政策所产生的社会治安状况负责。因此,我们不能明确肯定“死刑复核权收回”与“死刑复核权下放”的死刑控制模式孰优孰劣,二者之间存在悖论,其最终社会效果有待“死刑复核权收回”后实践结果进行验证。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提起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条件
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条件和概述。该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特殊审判程序。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在于诉讼规律的要求,包括非开庭和开庭审理两种方式。非开庭方式适用于一审未上诉或上诉仅涉及法律适用和程序问题的案件;而开庭方式则适用于事实认
-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收死刑复核权对于保障人权和提高刑事司法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仅仅回收权力并不足以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宪政水平的提高、立法的完善等。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强调落实复核人员的工作责任
-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
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和特点
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和特点。该程序是为了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并遵守少杀、慎杀的原则。只有死刑案件才需要经过复核程序,该程序包括复核死刑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的案件。其特点包括审理对象特定、是死刑案件的终审程序、所处的诉讼阶段特殊等。启动程序具有自动性,报请复
-
判处死刑的案件如何确定核准法院
-
死刑复核与核准的区别
-
法律对死刑复核报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