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1月起,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高级人民法院对案件重要事实和证据问题提出上诉的死刑第二审案件一律开庭审理,并在2006年下半年对所有死刑第二审实行开庭审理。
中国的死刑复核程序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法律人还是非法律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可以展开辩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世纪难题与改革难题,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于2005年举办了一场“死刑复核程序专题研讨会”。这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内外著名法学院校、司法机关的法学专家、学者和著名律师。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者就“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问题与具体构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认真的探索。会议的气氛热烈,形式活跃,内容丰富,态度认真,与许多只是走过场、做样子、摆姿势的会议完全不同。
通过与会者的发言和会议论文,我们总结出了本次研讨会解决的十大问题。
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对中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建议。然而,仍然有许多疑惑需要解决,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许多思路需要进一步理清。
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条件和概述。该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特殊审判程序。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在于诉讼规律的要求,包括非开庭和开庭审理两种方式。非开庭方式适用于一审未上诉或上诉仅涉及法律适用和程序问题的案件;而开庭方式则适用于事实认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收死刑复核权对于保障人权和提高刑事司法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仅仅回收权力并不足以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宪政水平的提高、立法的完善等。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强调落实复核人员的工作责任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和特点。该程序是为了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并遵守少杀、慎杀的原则。只有死刑案件才需要经过复核程序,该程序包括复核死刑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的案件。其特点包括审理对象特定、是死刑案件的终审程序、所处的诉讼阶段特殊等。启动程序具有自动性,报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