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刑事错案是已经生效的刑事裁判存在错误的案件,其对社会公正和司法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了弱化刑事错案的消极影响,刑事司法制度需要密织法网,建立健全错案的纠错机制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案。刑事再审程序是我国刑事审判纠错机制的核心部分和关键所在,其主要职能就是发现并纠正存在错误生效裁判的案件。
刑事再审程序的错案纠错功能失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刑事再审程序的指导原则过于片面。
2. 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缺陷。
3. 当事人申诉引起刑事再审难。
4. 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理由不合理。
为了解决刑事再审程序错案纠错功能失灵的问题,需要进行以下改革和完善:
1. 确立有利于被告人的刑事再审指导原则。
2. 法院不宜主动启动刑事再审。
3. 限制检察机关的刑事再审抗诉权。
通过以上改革和完善,可以重塑刑事再审程序的错案纠错功能,提高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效率,保障人权和维护刑事司法公平和正义。
纠错责任或促成纠错并非仅由当事人承担,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同样有责任主动纠正错误。因此,检察机关提起刑事再审抗诉可以直接启动刑事再审程序,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并有利于纠正错误。然而,在实践中,检察机关经常以被害人的角度提起刑事再审抗诉,忽视了被告人的人权保障问题。因此,为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检察机关的刑事再审抗诉权进行合理限制。
我认为,检察机关应随时有权提起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抗诉,并且没有任何限制;而对于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抗诉,应该加以必要的限制。例如,如果被告人被判无罪,检察机关提起再审抗诉应在生效判决作出的两年内提出;如果被告人正在服刑,检察机关提起再审抗诉只能限于被告人尚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并且只能提起一次。
最初认为,对于案件错判或有强烈纠错愿望的往往只是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被告人的申诉可以说是推动刑事错案纠正的强大力量。因此,应为被告人的申诉提供规范化的渠道,以最大程度发挥发现错案的功能。由于申诉与刑事再审之间存在严重脱节,被告人很难通过申诉及时有效地启动刑事再审程序来纠正错案。因此,应将申诉纳入诉讼程序,使之成为一种诉讼化的过程,有效保障当事人的纠错权利。
在大陆法系国家,已经设立了完整的申请再审程序,成为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寻求法律救济来纠正错误生效裁判的重要途径。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中都规定了当事人再审申请制度。出于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现实实践的需要,刑事诉讼法中应设立当事人再审申请制度。刑事再审申请是当事人对已经生效的刑事裁判提出书面要求,请求检察机关抗诉或法院重新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刑事再审申请与刑事申诉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诉讼行为。只要当事人依法提出再审申请,审查再审申请就成为一种诉讼活动进入诉讼程序,司法机关受理和审查申请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不能敷衍了事,这将有助于司法机关及时通过当事人的申诉发现刑事错案。当然,为了防止当事人滥用再审申请权,刑事诉讼法可以规定当事人提出再审申请的条件和期限,以使刑事再审申请制度化和规范化。
在现有有限的司法资源情况下,如何避免冤假错案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完善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理由至关重要。我认为,首先,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理由应明确具体,便于司法适用。其次,应从保护被告人的利益出发,明确区分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这也是域外各国的普遍做法。在我国,有学者认为:“凡存在以下情形之一,致使原判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上确有错误的,均可以提起有利于被判决人的再审:1、发现原生效裁判所依据的实物证据系伪造、变造,或者原审所依据的言词证据经查证为不真实或者是采取刑讯等非法手段取得的,不具有可采性。2、同一案件事实,发现新的犯罪人,足以证实原判有罪人为无辜的。3、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未达到法律规定的证明标准的,即证据不确实充分。4、发现新证据,与证明原裁判事实的证据存在严重矛盾的。5、适用法律上的错误,主要指违反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规定、违反追诉期限及量刑违反刑法规定的。6、司法工作人员在办理该案件过程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处理行为的。不利于被判决人的再审理由应当严格限于:1、严重犯罪漏判的,即原判证据不足判为无罪,后来发现新的证据证明原被判无罪的人确实实施了严重犯罪的。2、由于以下两种情形导致错判无罪、重罪轻判、量刑畸轻的:司法工作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处理行为的;被判决人串通证人、鉴定人作伪证、虚假鉴定的。”我赞同这个观点。最后,当事人再审申请的理由应以生效裁判可能存在错误为标准,只要当事人能够对原审判决所依据的证据链条提出合理怀疑,打破证据链条结论的唯一性,即可启动刑事再审,避免先定后审,以更及时地通过当事人的申诉发现错案并有效启动刑事再审程序纠正错案。
正义的到来可能会迟到,但它不应缺席。是的,迟来的正义可能使当事人遭受不可逆的人身损害。几十年的光阴、情感、名誉和形象无法用金钱来补偿。然而,对于整个国家的法治来说,可能还来得及。在给当事人一个说法和一点补偿的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刑事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司法、法律和法治本身并不是目的,公平和正义才是目的。有些正义虽然来得晚,但它不能缺席。正如《美国八大冤假错案研究》一书的作者柯特勒所说:“如果一种社会制度只允许人们沉醉于自己的优点,而不让人们研究和公开谈论其缺点和问题,久而久之,这个制度就会僵化,就可能导致解体;反之,只有通过研究和公开谈论缺点和问题,才能进步,才有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法治进步并追求公平和正义。
如何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再审抗诉的流程。当事人对不服的民事判决、裁定可向检察机关申诉,检察院将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如立案则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抗诉。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将提请上一级检察院抗诉,最终法院将开庭审理。
人民检察院对看守所进行事故监督的相关情形,包括被监管人非正常死亡、伤残、脱逃等事故。同时,也介绍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接受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时的注意事项,包括依法处理、紧急措施、记录成笔录等要求,以及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
检察院对不同情形下复议复核期限的确定。对于不予立案决定的复核,期限为收到申请后的三十日内。对于没收保证金和罚款决定的刑事复议复核,公安机关应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的情况,经负责人批准可延长复核期限,但不得超过三十日。
公安刑事立案复核的程序。复议申请适用范围包括驳回申请回避、没收保证金决定、不予立案决定等的相关人员。复核申请适用于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刑事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申请刑事复议可以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提出,而刑事复核必须为书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