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监督程序,也被称为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再次审理的程序,以发现并纠正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错误。
审判监督程序具有以下特点:
审判监督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决、裁定进行监督的一种方式。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必须符合法定原因,即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确实存在错误,并且经过法定部门的审查决定。
根据审判实践,只有经过第一审法院审结的案件,无论是自行再审还是指令再审,都适用第一审程序。当事人对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有上诉权。
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有以下不同之处:
第二审程序由第一审程序中的当事人提起,而再审程序由原审人民法院的院长、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提起。
第二审程序审理的对象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而再审程序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是一审法院的判决、裁定,也可以是二审法院的判决、裁定。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只需要上诉人主观上认为第一审判决、裁定存在错误;而再审的提起需要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规定并确实存在错误。
第二审是对第一审的继续,上诉期限有一定限制。当事人对第一审不服可以在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对第一审裁定不服可以在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而再审程序的提起时间在行政诉讼法中没有具体规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必须是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再审案件既可以由原法院审理,也可以由原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审理,还可以由更高级的人民法院提审。
在行政诉讼中,设立审判监督程序对于纠正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错误,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效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维护国家法律尊严,监督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再审抗诉的流程。当事人对不服的民事判决、裁定可向检察机关申诉,检察院将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如立案则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抗诉。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将提请上一级检察院抗诉,最终法院将开庭审理。
人民检察院对看守所进行事故监督的相关情形,包括被监管人非正常死亡、伤残、脱逃等事故。同时,也介绍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接受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时的注意事项,包括依法处理、紧急措施、记录成笔录等要求,以及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
检察院对不同情形下复议复核期限的确定。对于不予立案决定的复核,期限为收到申请后的三十日内。对于没收保证金和罚款决定的刑事复议复核,公安机关应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的情况,经负责人批准可延长复核期限,但不得超过三十日。
公安刑事立案复核的程序。复议申请适用范围包括驳回申请回避、没收保证金决定、不予立案决定等的相关人员。复核申请适用于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刑事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申请刑事复议可以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提出,而刑事复核必须为书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