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监督程序,也被称为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再次审理的程序,以发现并纠正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错误。
审判监督程序具有以下特点:
审判监督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决、裁定进行监督的一种方式。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必须符合法定原因,即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确实存在错误,并且经过法定部门的审查决定。
根据审判实践,只有经过第一审法院审结的案件,无论是自行再审还是指令再审,都适用第一审程序。当事人对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有上诉权。
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有以下不同之处:
第二审程序由第一审程序中的当事人提起,而再审程序由原审人民法院的院长、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提起。
第二审程序审理的对象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而再审程序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是一审法院的判决、裁定,也可以是二审法院的判决、裁定。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只需要上诉人主观上认为第一审判决、裁定存在错误;而再审的提起需要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规定并确实存在错误。
第二审是对第一审的继续,上诉期限有一定限制。当事人对第一审不服可以在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对第一审裁定不服可以在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而再审程序的提起时间在行政诉讼法中没有具体规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必须是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再审案件既可以由原法院审理,也可以由原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审理,还可以由更高级的人民法院提审。
在行政诉讼中,设立审判监督程序对于纠正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错误,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效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维护国家法律尊严,监督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法律中关于怀孕妇女在刑事判决中的特殊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刑法,怀孕或正在哺乳的妇女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时,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不被判处死刑。但暂予监外执行需符合一定条件,且对于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不适用。
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的处理方式及其法律依据,包括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时的查找和处理规定,适用社区矫正的范围以及缓刑的撤销和处理。社区矫正适用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时的审查内容和程序。审查内容包括罪犯是否属于有期徒刑或拘役、患有严重疾病需保外就医、怀孕或哺乳婴儿、生活不能自理但适用监外执行不会危害社会等情形。同时,还需审查决定或批准机关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是否符合
刑事审判监督是确保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刑事审判涉及公民权利,要保证司法公正,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全过程中贯穿监督,刑事审判监督是其中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