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监督程序,也被称为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再次审理的程序,以发现并纠正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错误。
审判监督程序具有以下特点:
审判监督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决、裁定进行监督的一种方式。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必须符合法定原因,即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确实存在错误,并且经过法定部门的审查决定。
根据审判实践,只有经过第一审法院审结的案件,无论是自行再审还是指令再审,都适用第一审程序。当事人对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有上诉权。
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有以下不同之处:
第二审程序由第一审程序中的当事人提起,而再审程序由原审人民法院的院长、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提起。
第二审程序审理的对象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而再审程序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是一审法院的判决、裁定,也可以是二审法院的判决、裁定。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只需要上诉人主观上认为第一审判决、裁定存在错误;而再审的提起需要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规定并确实存在错误。
第二审是对第一审的继续,上诉期限有一定限制。当事人对第一审不服可以在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对第一审裁定不服可以在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而再审程序的提起时间在行政诉讼法中没有具体规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必须是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再审案件既可以由原法院审理,也可以由原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审理,还可以由更高级的人民法院提审。
在行政诉讼中,设立审判监督程序对于纠正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错误,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效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维护国家法律尊严,监督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作为刑罚执行活动的一部分,社区矫正具有惩罚功能。工作对象主要是特定罪犯,包括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等。工作定位是促使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核心在于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社区矫正工作者提供特别帮助和服务,根据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
刑事审判监督是确保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刑事审判涉及公民权利,要保证司法公正,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全过程中贯穿监督,刑事审判监督是其中重要一环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四种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1、第一审程序,包括第一审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2、第二审程序;3、特殊案件的复核和核准程序,包括死刑复核程序、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案件的复核程序以及适用特殊情况假释的核准程序;4、审判监督程序。 1、刑事审判模
一旦作出决定再审,即停止原裁判的执行。在这种情形中,只有人民法院院长才能对错误的裁决提请再审,并且还必须向审判委员会提交,由审判委员会决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81条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按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