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 > 什么叫申请回避呢

什么叫申请回避呢

时间:2025-01-02 浏览:3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2094
什么叫申请回避

回避制度在保障诉讼公正中的作用

回避制度是确保诉讼程序和判决结果公正的重要保障措施。根据回避制度的规定,回避可以分为指定回避、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其中,申请回避是诉讼当事人的一项权利,当事人有权要求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等回避,以确保案件能够公正审理。

审判和执行人员的回避理由

根据相关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诉讼中,如果发现审判人员或执行人员具有以下情形之一,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1. 审判人员或执行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
  2. 审判人员或执行人员本人或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 审判人员或执行人员曾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
  4. 审判人员或执行人员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关系;
  5. 审判人员或执行人员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

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的回避理由

根据相关规定,当事人有权在以下情况下要求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回避:

  1. 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是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2. 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 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对审判人员提出回避申请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应提供相关证据材料,以证明审判人员存在以下情形:

  1. 未经批准,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
  2. 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代理人、辩护人,或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
  3. 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要求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报销费用;
  4. 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宴请,或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各项活动;
  5. 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其他物品,或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

此外,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不允许离任不满两年的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离任满两年后,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担任原任职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对方当事人认为可能影响公正审判而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不准许离任人员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但作为当事人的近亲属或监护人代理诉讼或进行辩护的除外。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父母担任其所在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审判人员,不得再参与该案其他程序的审判。当事人可以根据以上规定提出回避申请。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消除观念上的误区

    被告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权利。被告与原告在诉讼中地位平等,有权承认或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并提出反诉。处理诉讼案件时,需仔细审视起诉状和受诉法院的管辖权。被告应积极行使诉讼权利,如答辩、申请回避和审核证据等。

  • 速裁程序是否需要被告人同意

    速裁程序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条件和限制,特别是被告人同意在速裁程序中的必要性。被告人需同意才能适用速裁程序,并需满足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等条件。被告人享有多项权利,如使用本民族语言、申请回避、自行辩护等。若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况,将

  • 婚姻法诉讼离婚庭审程序

    婚姻法诉讼离婚庭审的程序,包括身份核对、权利义务宣布、申请回避、起诉状宣读、答辩、证据提交与交换、质证、法庭调查、调解、法庭辩论和最后陈述等步骤。同时,离婚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合法的夫妻身份、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离婚的合意以及子女抚养教育的安排等。

  • 回避的种类及其含义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其中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自行回避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情形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相关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指令回避则是在公安司法人员未自行回避且当事人未申请其回避时,有

  • 回避的种类及其划分
  • 犯罪嫌疑人如何申请延期审判
  •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