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刑事诉讼法的有效实施,对违反回避制度的行为进行程序性规制是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对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的行使进行限制,更全面地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并为程序公正的实现创造更完备的条件。如果对违反回避制度的行为缺乏程序性规制,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将无法得到实施,无法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使该制度的建构目的无法实现,进而导致刑事诉讼法的实施陷入尴尬境地。此外,对违反回避制度的行为进行程序性规制可以剥夺相应主体通过违法行为所获取的缺乏正当性的利益,迫使或督促他们自觉遵守法律,对社会起到一种正面示范作用。因为对于特定国家公民的正义观念的形成和形态而言,没有哪个因素能够起到诉讼中国家权力主体行为举止所具有的那样大的作用,他们在诉讼过程中是否守法直接影响到诉讼参与人和社会对法律乃至国家制度本身的评价和信心。
既有的刑事诉讼法对违反回避制度的程序性规制问题并非没有涉及。1996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91条首次规定了第二审人民法院对第一审人民法院违反回避制度的审理行为的处理方式,即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审理。这一规定的进步意义不可忽视。然而,稍加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问题。例如,该规定在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显得有些粗糙。例如,所谓的“违反回避制度”到底是指人民法院的审理行为,还是包括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和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行为等?对于违反回避制度的一审案件,是一律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审理,还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式?此外,在有关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中,刑事诉讼法对违反回避制度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判的情况没有进行明确规定,这与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违反回避制度的程序性规制问题在刑事审判监督制度部分呈现空白状态。
根据王*远先生的观点,程序性法律后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否定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的效力,并使诉讼从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发生的那个阶段重新开始。(2)否定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的效力,并否定该行为已经得到的诉讼结果。(3)否定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及其结果,并使诉讼进入另一阶段。(4)补正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以使其得到纠正,最终符合程序法的要求。
基于对当前我国应当加强人民法院对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刑事诉讼职权行为的控制与审查的考虑,我们主张对违反回避制度的程序性规制问题应当有如下三种解决途径:(1)对于刑事诉讼中的国家权力主体违反回避制度的行为情节严重,导致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遭受重大损害,导致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受到重大贬损的情况,第二审人民法院审查后,应当一律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审理;在人民法院的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申诉,人民检察院有权抗诉,人民法院有权发动审判监督程序。(2)对于刑事诉讼中的国家权力主体违反回避制度的行为情节轻微,没有导致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明显损害,没有导致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明显贬损的情况,第二审人民法院审查后,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审理应当以当事人的同意为前提条件;在人民法院的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不得提出申诉,人民检察院不得抗诉,人民法院不得发动审判监督程序。(3)对于刑事诉讼中的国家权力主体违反回避制度的其他情形,第二审人民法院审查后,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审理应当以当事人的同意为前提条件;在人民法院的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申诉,人民检察院有权抗诉,人民法院有权发动审判监督程序。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鉴定人在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密切关系、利害关系、曾担任本案证人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关系等四种情况下应回避。回避决定由不同级别的负责人作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复议一次。
②直系血亲关系,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国家公务员的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保持清正廉洁,防止因亲属关系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制度,主要包括任职回避、公务回避。任职回避的程序是首先按照回避制度的有关
所谓回避制度,就是为保证有权机关公正、严格执法,当相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其与所处理的行政事务有一定利害关系时,根据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使其回避的一种法律制度。从内容上看,公务员回避制度主要分为: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是指公务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由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的适用范围,申请回避和作出决定的程序等内容组成。《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回避制度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