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制度是为了追求公平而设计的重要机制之一。我国自东汉时期起就已经有了回避制度,随后各朝也陆续推行了不同程度的回避制度,其中明朝的回避制度最为完备。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回避制度在今天被赋予了更强的程序意义和公正理念。
为了保障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客观、公正和廉洁,赢得人民的信任,我国党和政府实行了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籍贯回避制度。具体来说,有一定血缘和姻亲关系的人不得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有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从事人事、监察、财务和审计工作的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同时,在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工作中涉及到自己及其亲友时应自行回避。县级以下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也不得在原籍任职等。类似地,司法机关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其回避制度应更为严谨和具体。
司法回避制度最早起源于刑事诉讼法,随后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也相继作出了相应规定。然而,现行制度在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甚至在不同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存在宽严不一的情况。然而,诉讼回避制度应该首先与公正审判密切相关,而不是与诉讼性质相联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统一了司法回避制度的规定,使其更加严密和合理。
现行司法回避制度将审判人员、执行人员和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人员都纳入回避范围。这一扩展是司法实践和追求公正的需要。具体来说,回避人员包括法官、陪审员和书记员。法官是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由于法官在具体审判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具体案件的审判结果,因此,对可能有失公正的法官应予以回避。在陪审制度下,陪审员与审判员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因此,履行回避义务是其应尽的责任。另外,由于书记员的特殊职责,他们也应依法回避。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诉讼过程中的回避种类及其划分。回避主要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自行回避是公安司法人员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权利;指令回避是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作出的决定。此外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在案件审理或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需要写明被申请人的诉讼地位和姓名以及回避理由。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回避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如对此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
关于刑事诉讼中回避申请的处理决定书。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后,法院依据相关法律审查并作出决定,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审查结果和最终决定。如申请人不服,可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