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的回避制度是源于英国普通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其重要规则是“任何人都不得在与自己有关的案件中担任法官”。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法官的中立地位,以保障诉讼的公正性和实现诉讼目的。在行政程序中,建立回避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使行政相对人真实地接受行政机关做出的对其不利决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环境执法回避制度的规定散见于多个法律、法规和规章,包括《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监察机关实行回避制度暂行办法》、《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暂行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以及《公务员法》。
具体到环境执法领域,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而《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八条进一步明确了回避的情形,包括执法人员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是本案当事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以及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回避情形。符合回避条件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有权申请其回避。
环境执法回避的具体程序可参照《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暂行办法》第七条的规定进行。按照该规定,国家公务员的公务回避程序如下:(一)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或主管领导提出回避要求;(二)本部门进行审核并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三)需要回避的由本部门调整公务安排。在特殊情况下,主管领导也可以直接做出回避决定。具体的操作可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相关规定。
至于执法回避的批准权限,可根据地方法规进行规定。例如,《辽宁省行政执法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而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的回避则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决定。
对于违反执法回避规定的责任追究,可依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九条第五项的规定进行。根据该规定,如果违反规定应当回避而未回避,影响了公正执行公务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将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将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将给予开除处分。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鉴定人在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密切关系、利害关系、曾担任本案证人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关系等四种情况下应回避。回避决定由不同级别的负责人作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复议一次。
②直系血亲关系,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国家公务员的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保持清正廉洁,防止因亲属关系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制度,主要包括任职回避、公务回避。任职回避的程序是首先按照回避制度的有关
所谓回避制度,就是为保证有权机关公正、严格执法,当相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其与所处理的行政事务有一定利害关系时,根据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使其回避的一种法律制度。从内容上看,公务员回避制度主要分为: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是指公务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由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的适用范围,申请回避和作出决定的程序等内容组成。《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回避制度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