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诉讼理论上,撤回起诉的功能在于及时终止不必要的诉讼活动。因此,撤回起诉以审判程序已经启动为前提,而不以法院开庭审理为条件。
在诉讼理论上,提起诉讼后,诉讼程序的主导权开始移交给法院。因此,审判程序包含了庭前审查程序和法庭审理程序两个环节。具体案件必须经过庭前审查活动后,才能进入法庭审理程序。因此,如果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撤回公诉,只是终止了法庭审理活动的一部分;而在庭前审查程序中撤回公诉,则是终止了整个法庭审理活动。因此,如果承认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检察机关有权撤回公诉,为了终止不必要的部分法庭审理活动,那么在庭前审查程序中,检察机关有权以撤诉的方式终止整个法庭审理活动。有人认为,撤诉应当以受理为条件,法院还没有决定是否受理,又怎么能撤诉呢?这种观点混淆了起诉与适格起诉的概念。提起诉讼后,无论起诉是否适格,法院都有程序裁判义务。但只有起诉适格的案件,才会产生法院的实体裁判义务。撤回起诉针对的是起诉而不是适格起诉,其目的在于终止因提起公诉而启动的诉讼程序。因此,撤回起诉指向的程序,理所当然包括与法院程序裁判义务相应的庭前审查程序。
从我国立法的沿革来看,检察机关的撤诉权不应以开庭审理为条件。
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不需要判刑的情况,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可以说,我国立法曾经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在庭前审查程序可以撤回起诉。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为了防止庭前预断,弱化了法院对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的实体内容,并删除了主动要求撤回起诉的规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立法废止的仅仅是法院主动要求撤回起诉的权力,与检察机关自行撤回起诉无关。考虑到在现行庭前审查制度下,只有检察机关才具有对是否应当撤诉作出判断的实际能力,不应否定检察机关在此阶段的撤诉权,相反,应更加注重其积极行使。此外,根据刑事诉讼法关于自诉程序的规定,立法并未禁止起诉方在开庭审理前撤回起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对自诉案件进行审查后,如果认为不具备受理的条件,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驳回。因此,在自诉案件中,法律明确规定,法院的程序裁判义务可以因为自诉人的撤诉而免除。与此类比,似乎没有理由说,在公诉案件中,法院的程序裁判义务不能因为检察机关撤回公诉而免除。
据了解,对行政判决提请抗诉并胜诉,这在该县还不多见。该局不服,认为征收残保金的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错误,遂向法院起诉。县法院开庭审理后作出一审判决,撤销了这两份行政缴款通知书,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经过检察机关抗诉,两起行政案件均发回再审,获得改
从实际情况来着,我国刑事案件大量的是公诉案件,在审判前一般都经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认真的侦查和审查起诉,起诉后又经过人民法院的审查、调查才决定开庭审理的。从总的来说,由于定性错误,将无罪认定为有罪加以起诉和审判的情况并不多见,因而无罪辩护的情形不
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提起重婚罪公诉后,法院会在起诉后多少天开庭是没有规定的,但法院要在立案后二月内开庭审理,最迟不超过三个月。 第一百八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
天津市宁河县人民法院昨天开庭审理了一起医疗事故案。一名医生因严重违反手术操作规程,致使纱布落在产妇腹腔,造成该产妇近70%小肠被切除的二级丁等医疗事故,检察机关以涉嫌医疗事故罪对该医生提起公诉。据了解,这是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确立“医疗事故罪”10年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