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管理层次不断增加,现代内部审计被提上议事日程。内部审计的发展逐渐从财务领域扩展到经营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最终发展为增值型审计。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真正开展,但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内部审计作为委托代理关系中受托责任方的一种控制机制,通过执行监督和评价职能,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已成为公司治理极具价值的资源。它要接受企业高层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向企业高层管理报告审计情况并开展内部审计活动,促进和帮助高层管理有效履行其受托管理责任,进而为减少成本、提高管理绩效提供帮助。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的关注远远超过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审计人员要关注企业是否职责清楚、分工明确,具体业务是否经过授权和批准,对所有经济活动是否有正确的记录,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是否各司其职,又互相协调制约,及时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作出处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经营管理活动正常运转的各种因素。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的主要领导。为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正确披露,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与社会中介审计相结合,可以保证企业财会信息公开公正公允、完整和准确,有效维护国家和广大公众利益。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国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障碍。
有些企业领导对企业内部审计不重视,没有建立适应其工作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没有配备强有力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实际工作中,审计的独立性并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证。有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由总经理直接管,有的由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几重管理,有的甚至由财务总监直接管理,这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地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仍然处在财务审计的较低层次,需要拓宽审计领域,从公司治理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进行审计,不仅考核财务指标,还要考核非财务指标,不仅是静态的,还要有动态的情况,不仅是经营审计,还要过渡到管理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财会人员出身,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对企业全面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缺乏了解,没有必备的学识和业务能力,难以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跟上形势,实现现代化。但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无法适应现代化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
企业领导要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对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性,建立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和发挥作用的体制,配备强有力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充分依靠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企业应在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的组织、指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主管可以根据内部章程或董事会的要求,单独向董事会报告审计结果及其情况分析,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可以独立、有效地开展。
国家应尽快出台内部审计的有关法规,与其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也应进一步完善,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包括对内部审计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工作方式,以及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等。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的培训,充实网络、软件开发专家,以新的方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拓宽内部审计领域,从防范企业风险的角度,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要认清形势,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公司治理、企业经营管理及评价、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营业务收入的分析过程。通过比较本期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率,分析产品销售结构和价格变动,并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同时,将实际情况与期望值进行比较,调查差异超过可接受的差异额的情况。此外,还抽查了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明细清单,检查了主营业务收入确认条件
它没有固定的书写格式,各企业审计人员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有不同的写作方式。撰写内审报告中主要一点是重要事项优先。一般对某个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时,写作顺序为:为了审计……内审报告写作时尽可能多用图表,图形或表格能把复杂的数据及文档一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机会主义行为,旨在误导那些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财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恰当的盈余管理可以为公司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内部审计通过审计手段向有关部
预付账款的审计中应当关注有关的购货合同是否真实、合法,对方单位是否真实存在,以确定企业是否存在虚列预付账款或隐瞒收入等问题。应收账款的控制测试主要围绕应收账款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正确的授权审批、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定期寄送对账单以及内部核查等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