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检察院对于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诉的判断,必须满足犯罪情节轻微,并且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中国境外犯罪,并且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已经在外国受到刑事处罚,那么检察院将酌定不起诉。
如果犯罪嫌疑人患有双重残疾,即聋哑或盲人,检察院将酌定不起诉。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自卫或紧急情况下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不应有的危害发生,检察院将酌定不起诉。
如果犯罪嫌疑人为犯罪行为制造条件,例如提供工具或设备,检察院将酌定不起诉。
如果犯罪行为在进行中自动终止或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检察院将酌定不起诉。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检察院将酌定不起诉。
如果犯罪嫌疑人是被胁迫或诱骗参与犯罪行为,检察院将酌定不起诉。
如果犯罪嫌疑人自愿投案自首,并且在自首后表现出立功行为,检察院将酌定不起诉。
如果犯罪情节轻微但自愿投案自首,或者犯罪情节较重但在案件处理过程中表现出立功行为,检察院将酌定不起诉。
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及其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应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包括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来源、案件事实、不起诉的依据和理由以及告知事项。同时列举了可以免除刑罚的九种情况,包括境外犯罪、聋哑人或盲人犯罪、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等
刑事不起诉的种类及适用条件规定。包括补充侦查的案件、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的案件、没有犯罪事实或情节轻微的案件等。对于证据不足、事实不清或情节轻微的案件,检察机关会作出不起诉决定。同时,对于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的处理也进行了规定。在刑事不起诉的案件中,
未成年刑事案的记录和查询机制,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犯罪者被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时,犯罪记录会被封存,不对公众开放,仅供司法机关办案使用。同时,文章也介绍了我国刑罚体系的设计以及法律的分类和层级。
刑事诉讼中的不起诉依据,也被称为酌定不起诉。其法律依据是刑事诉讼法第177条第2款,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的情况。当检察机关认为证据不足或符合特定条件时,可以决定不起诉。这些条件包括犯罪嫌疑人在境外犯罪、为聋哑人或盲人、防卫过当等。对于证据不足的情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