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被告改变了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并且原告申请撤诉符合以下条件时,人民法院应当裁定准许撤诉:
申请撤诉必须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即原告真实希望撤销诉讼。
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并且不能超越或者放弃职权,也不能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被告必须已经改变或者决定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并书面告知人民法院。
第三人对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异议。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属于“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
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
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范依据且对定性产生影响。
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包括撤销、部分撤销或者变更。
当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后,原告申请撤诉并且被告已经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撤诉;如果被告不能即时或者一次性履行,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撤诉,也可以裁定中止审理。准许撤诉的裁定应当载明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内容及履行情况,并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在裁定理由中明确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全部或者部分不再执行。
如果申请撤诉不符合法定条件,或者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后当事人不撤诉,人民法院应当及时作出裁判。
在第二审或者再审期间,如果行政机关改变了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可以申请撤回上诉或者再审申请,参照上述规定处理。准许撤回上诉或者再审申请的裁定应当载明行政机关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内容及履行情况,并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在裁定理由中明确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原裁判全部或者部分不再执行。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一份刑事起诉状的格式和内容,涉及被告人、辩护人、公安局等的基本信息以及公诉事实等,经检察院审查起诉认为被告人触犯了刑法,依法提起公诉。主要内容涉及对案件侦查的总结和对被告人行为的法律评价等。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