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审计法 > 审计程序 > 风险导向型保险审计的分析

风险导向型保险审计的分析

时间:2025-02-14 浏览:3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565
风险导向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一、保险业经营风险分析

(一)社会信用环境差,保险业经营的信用风险高

近年来,保险欺诈案件屡见不鲜,不仅手段和方式逐渐技术化和隐蔽化,而且车贷险等业务的平均赔付率极高,导致保险公司陷入亏损。据估计,目前约有20%的车险赔款属于欺诈。在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之前,信用风险是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二)保险业面临着严重的定价不足风险

保险公司的精算水平不高和过度竞争导致定价水平明显偏低,保险收入很难覆盖风险。目前我国财产险、运输险的费率已经远远低于国际市场费率,费率过低将使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影响。

(三)保险公司的理赔风险依然存在

由于缺乏严密的核保制度和管理体系,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存在保险资金流失的现象,并且实际履行的责任可能超出保险合同规定的责任。

(四)现金流风险即由新业务大量减少和大量保单退保造成的风险

资产和负债的长期特性使得现金流风险对寿险公司的影响更大。大量保单退保和新增保费增长缓慢将增加潜在现金流风险。

二、风险导向型保险审计的基本思路

(一)风险导向型保险审计模式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应从财务报表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并以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主线。审计程序首先要求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等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再将识别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联系起来,考虑风险的重大性和可能性,最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二)风险导向保险审计

风险导向型保险审计的起点是了解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监管环境以及相关经营风险。在了解其信用风险、理赔风险等经营风险的基础上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将审计资源集中在可能发生重大风险的环节和区域,如保险定价和保险理赔方面,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相关内容。这种审计方式将保险业的经营风险和战略风险联系起来考虑重大错报风险,提高了审计效率,对金融风险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三、风险导向型保险审计策略

(一)防范保险欺诈,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审计人员应详细审查保险公司业务中存在的潜在信用风险,避免保险欺诈造成严重损失,并从内部控制上降低信用风险。同时,与相关部门联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净化金融保险环境,从外部环境上降低信用风险,以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保人利益。

(二)重点审查违规理赔行为

违规理赔业务直接关系到公司损益,对于国有保险公司来说还涉及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因此应当重点审查。具体可从业务部门的出险通知书入手,审查案件受理办理各环节及时性,有无超《保险法》规定时限。或将账面赔款支出数额与业务日报、赔案核对,查明有无弄虚作假及赔款包干、突击赔付、未出险固定赔付现象。可以根据赔款对象查赔款资金的划拨去向,看有无以赔谋私为保险公司谋福利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来规范保险理赔,进一步降低保险业理赔风险。

(三)协调保险资金运用的合法性与效益性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明确《保险法》规定的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将银行存款和投资收益结合起来,看是否有违规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的情况,是否有违规进行场外拆借或直接从事信用放款和证券买卖的情况。时刻掌握保险资金运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从根本上降低保险业现金流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四)以“三会一行”的绩效审计为纽带

将“保监会”的监管机制纳入保险公司防范金融风险体系中,使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有机结合,有力防范保险业的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风险导向型保险审计的效率。

目前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在保险审计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审计部门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审计能力,在充分了解保险业运营风险的基础上,针对其可能存在重大风险的领域或环节实施重点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深化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在保险业的应用,切实规范金融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健康、有序发展。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虚构收入: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

    虚构收入的各种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包括利用阴阳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现象。同时,也介绍了企业盈利管理中常用的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此外,还提到了企业转移费用、虚增利润的手段,如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调节利润。这些手法往往涉及会计操作

  • 审计方法

    五种审计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外部借鉴法、统计核算法、法规衡量法和目标管理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计范围包括法律符合性、行政管理、员工记录、员工关系以及人事信息系统等方面。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合规性和人力资源财务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问题

  • 内部审计的问题及对策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独立、法规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低和技术落后。完善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包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充分性关乎证据的数量,需考虑错报风险和记录金额的重要性来确定样本量。适当性则涉及证据的质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要考虑来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证据的数量和质量相互关联,仅在质量存在缺陷时,单纯增加数量难以弥补。审计证据的获取

  •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质和人为因素
  • 风险导向型保险审计的分析
  • 重组审计的特征是什么
审计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