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如果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有以下行为之一,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有人伪造或毁灭重要证据,以阻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
如果有人使用暴力、威胁或贿赂等手段,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赂、胁迫他人作伪证,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
如果有人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
我国伪证行为增多的原因之一是我国法律规定不健全。
我国刑法对伪证行为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刑法》第305条、第306条、第307条。需要指出的是,第305条规定的伪证罪和第306条规定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仅适用于刑事诉讼,而在民事诉讼中并不适用。
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构成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由民事伪证引起的司法不公和无辜受罚必然会危害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2年10月24日发布的司法解释《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明确指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如果行为人在伪造证据时实施了伪造印章的行为,构成犯罪,将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以伪造印章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指使他人作伪证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妨害作证罪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监察机关的监察范围,包括公职人员、国有企业人员等的贪污犯罪和职务犯罪。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察权,与其他机关配合共同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同时遵循宪法和法律,保障权益,权责对等,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确保监察工作的合理性。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停产停业处罚决定的,在处罚决定书中要载明停业停业的期限。第三十九条 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停产停业是行政机关强制命令行政违法行为人暂时或永久地停止生产经营和其他业
同时作出行政拘留和行政罚款决定的,违法行为人不仅要收拘,也要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第一百八十八条 公安机关作出罚款决定,被处罚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及其办案人民警察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除个别情况除外,行政被处罚人都是行政违法行为人本人。第三十九条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