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为做好拟公开政府信息的保密审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全县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授权的组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组织以及医院、学校等公用企事业单位根据相关规定履行政务公开职责,拟公开政府信息前的保密审查工作。
第三条政府信息公开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遵循“先审查,后公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公开责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成立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机构,具体负责保密审查的日常工作。公开责任单位开展保密审查时应履行审查审批手续。
第五条对拟公开政府信息的保密审查,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由国家保密局会同中央国家机关确定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为依据。
第六条公开义务人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下列政府信息:
(一)依照国家秘密范围和定密规定,明确标识为“秘密”、“机密”、“绝密”的信息;
(二)虽未标识,但内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
(三)其他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
第七条公开责任单位拟公开的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应当依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由信息产生的单位提出是否公开的意见;
(二)负责保密审查工作的组织提出审查意见;
(三)分管负责人审核,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八条不同公开责任单位共同形成的政府信息拟公开时,应由主办的公开责任单位负责公开前的保密审查,并以文字形式征得其他公开责任单位同意后方可予以公开。
第九条公开责任单位需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密级不明确的,应逐级报有权确定该事项密级的上级主管部门或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第十条已确定为国家秘密但已超过保密期限并拟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单位应在保密审查确认能够公开后,按保密规定向保密工作部门办理解密手续,再予以公开。
第十一条公开责任单位的业务机构在政府信息产生、审签时标明是否属于保密事项;在进行保密审查时,负责保密审查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应当提出“公开”、“不予公开”、“需报审”等审查意见,并注明其依据和理由。
第十二条负责保密审查工作的机构接到信息审查申请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确认的意见。
第十三条拟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部分涉密内容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非密处理,采取属于国家秘密的部分不予公开、其余部分公开的方法处理。
第十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因保密问题未公开相关信息存在质疑的,可以向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单位提出申请,要求该公开责任单位说明不予公开有关信息的依据和理由。
第十五条县保密局要对全县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保密审查工作进行指导,依法监督检查,发现违反国家保密规定的应当予以及时纠正。
第十六条公开责任单位未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或执行保密审查制度不力的,由县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责令改正。
第十七条公开责任单位违反有关规定,公开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发生泄密事件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保密审查的有关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知识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国企重大信息公开的要求。根据国企的性质和内部机密的特点,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某些重大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XX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省出资监管企业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公司治理、高管薪酬、人事变动、财务状况等。同时,要求信息公开必须真实、准确、及时,不得
政府通告的法律效力。政府通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的公文,具有法律约束力。通告内容庄重严肃,发文机关多为高级行政机关或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公告通过新闻媒介传播,面向国内外公众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其制定机关受到一定限制,只
监察调查人员在进行调查时所采取的各种强制措施的程序,包括讯问、询问、留置等调查措施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和要求。调查人员需出示证件并出具书面通知,并由至少两人进行,形成书面材料并签名盖章。重要取证工作需全程录音录像。监察调查程序包括立项、制定方案和实施、
涉密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掌握保密知识技能,签订保密承诺书,严格遵守保密规章制度,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第三十八条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