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为做好拟公开政府信息的保密审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全县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授权的组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组织以及医院、学校等公用企事业单位根据相关规定履行政务公开职责,拟公开政府信息前的保密审查工作。
第三条政府信息公开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遵循“先审查,后公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公开责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成立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机构,具体负责保密审查的日常工作。公开责任单位开展保密审查时应履行审查审批手续。
第五条对拟公开政府信息的保密审查,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由国家保密局会同中央国家机关确定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为依据。
第六条公开义务人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下列政府信息:
(一)依照国家秘密范围和定密规定,明确标识为“秘密”、“机密”、“绝密”的信息;
(二)虽未标识,但内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
(三)其他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
第七条公开责任单位拟公开的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应当依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由信息产生的单位提出是否公开的意见;
(二)负责保密审查工作的组织提出审查意见;
(三)分管负责人审核,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八条不同公开责任单位共同形成的政府信息拟公开时,应由主办的公开责任单位负责公开前的保密审查,并以文字形式征得其他公开责任单位同意后方可予以公开。
第九条公开责任单位需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密级不明确的,应逐级报有权确定该事项密级的上级主管部门或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第十条已确定为国家秘密但已超过保密期限并拟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单位应在保密审查确认能够公开后,按保密规定向保密工作部门办理解密手续,再予以公开。
第十一条公开责任单位的业务机构在政府信息产生、审签时标明是否属于保密事项;在进行保密审查时,负责保密审查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应当提出“公开”、“不予公开”、“需报审”等审查意见,并注明其依据和理由。
第十二条负责保密审查工作的机构接到信息审查申请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确认的意见。
第十三条拟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部分涉密内容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非密处理,采取属于国家秘密的部分不予公开、其余部分公开的方法处理。
第十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因保密问题未公开相关信息存在质疑的,可以向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单位提出申请,要求该公开责任单位说明不予公开有关信息的依据和理由。
第十五条县保密局要对全县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保密审查工作进行指导,依法监督检查,发现违反国家保密规定的应当予以及时纠正。
第十六条公开责任单位未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或执行保密审查制度不力的,由县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责令改正。
第十七条公开责任单位违反有关规定,公开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发生泄密事件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保密审查的有关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知识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如何撰写刑事犯罪检举信。文章详细介绍了检举信的格式和内容,包括首部、正文和尾部。同时,还介绍了撰写检举信时应注意的事项,如实事求是、提供证据和书写规范等。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电话举报的注意事项,如事先准备、简明扼要和保密等。
甲、乙双方关于保密协议的条款内容,明确了乙方在任职期间和离职后一段时间内的保密事项与职责。协议涉及商业秘密的内容包括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乙方需遵守保密规章和制度,不得泄露或传播甲方及第三方的商业秘密。保密期限至商业秘密公开时止,乙方离职后仍需承担保密
公安机关处理隐瞒信访事项的方式。公安机关需建立重大信访信息报告和处理制度,不得隐瞒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对违反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将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信访人需按照法律程序提出信访事项,采用走访形式时应当到指定场所提出,并客
甲方与乙方之间的合作协议。双方就材料供应、合作期限、合作方式、产品价格及生产安装周期、结算方式以及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协议中特别强调了双方应遵守的条款和应注意的风险,如合作方式、权益份额、价格政策、结算制度、保密义务等。此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