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是一种法律程序,用于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它是一种设定和实施制度,要求对某项安排或处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质证。在行政机关做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决定时,听证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程序,以确保行政机关听取相对人的意见。
听证制度是现代社会立法和执法民主化趋势的产物,也是政府管理方式不断进步的体现。在中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了当事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的情况。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在作出决定之前,由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听取调查人员提出的违法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举证、质证和申辩等程序活动。
行政立法听证的主要步骤包括:
听证的范围在立法和行政处罚中有所不同。
立法法没有对听证范围做出具体规定。然而,示范稿对听证的范围进行了规定。示范稿区分了两种情况:应当举行听证会和可以举行听证会的情况。对于法律法规案内容涉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或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有重大影响的问题,都应当举行听证会。而对于可能需要举行听证会,但通过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征求意见更为合理的情况,可以选择其他方式。例如,在合同法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可以召开专家论证会。
根据中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当事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的情况包括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时。如果税务行政机关对处罚相对人的罚款金额,个人达到2000元以上,组织达到1万元以上,处罚相对人都可以依法要求税务机关举行听证。
强拆违法建筑的程序,包括立案、调查、决定三个步骤。不同行政机关在不同情况下有权查处违章建筑。在调查过程中,需注意调查人员的资格、笔录的真实性以及维权方式。决定程序中,需保障被处罚人的知情权、陈述权和申辩权,并有可能进行听证。
行政听证的基本规定,包括提出听证要求的时限、听证通知、听证公开原则、听证主持人的指定和回避、参加听证的方式、听证程序和听证笔录等。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力,听证应公开进行,确保公正性。当事人可亲自或委托他人参加听证,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
如何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投诉交警乱开罚单的问题。文中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指出公民有权对交警的不严格执法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投诉步骤包括收集证据、查找投诉渠道、书面投诉以及跟进投诉进展。通过合法途径投诉,可以维护
征地补偿协议签订的程序要求。市、县国土资源局需发布征地通告并征询意见,进行实地调查和确认,决议和公示。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办理补偿登记并参与听证。协议签订后需公示,且征地费用应在规定时间内全额支付。对于补偿标准争议,由县级以上政府协调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