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卖保健品的处罚(案例分析)
案例
我局执法人员在辖区妇幼保健院监督检查时,发现该院药房存放着一定数量的福施福胶囊(营养素补充剂),该产品标示批准文号为“卫进食健字[1998]第009号”,系原卫生部批准的进口保健食品。产品的外包装上标注着“尤其适用于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及“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产品”等蓝色字体,生产日期为2011/07/27。 执法人员根据线索,查验了上述产品的供货资质证明材料及进货单据,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取证,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上述保健食品是医院从外地某保健食品经营企业以每盒60元的价格购进的;2、医院收款人员凭医生处方,以每盒95元的价格销售给患者共计63盒。
分析
医院凭处方使用“保健食品”应认定其为药品,直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保健食品若与药品同名,则视为“以非药品冒充药品”,依照被冒充药品的标准进行检验,并载明检验结果”。二是保健食品与药品不同名的,则视为使用未获得药品批准文号的药品,即依据《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认定为假药,按《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八条、《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进行处罚。
二、相关知识
保健品是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宣称具有治疗功效。医疗机构是诊疗疾病的地方,需开立处方,凡诊治疾病不得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之外的东西,不得使用保健品。否则按非药品冒充药品处理。保健品就是保健食品的简称。医院不能销售保健品当然是有法律依据的。医院是医疗机构,是从事医疗的机构,我国法律规定,只有药品、医疗器械才能宣称具有治疗功能,所以医疗机构必须使用药品、医疗器械治疗疾病,如果使用保健品那么视为非药品冒充药品。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医院可以使用消杀品,因为消杀品并非治疗功能,也不存在冒充药品的可能性。
城管是否具有执法权的问题。执法主体分为法定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法定机关委托行政机关三类。国务院或省级政府可决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但人身自由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部分大城市通过地方立法授予城管立法权,但并非所有城管都具有执法权。地方政府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的垄断处罚决定不服的,当事人是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横向垄断协议通常包括以下形式:。纵向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之间所达成的限制竞争的垄断协议。我国《反垄断法》
人身自由罚只通适用于公民,由于人身自由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最基本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权利。作业一种正式的行政处罚方式,警告应当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保证政令畅通、协通统一、调控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其基本要求是权力统一、机构精简、富有效率。
在对某公司正在进行营运活动的面包车进行检查时,查明该车未办理营运手续。稽查支队遂以自己的名义对该公司做出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A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及其内设机构“稽查支队”都不具有独立的行政主体资格,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执法职权,而必须以交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