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我国的行政处罚法及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根据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的范围,对违法人员给予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是我国行政处罚的主要法律依据。根据该法的规定,行政处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根据法律规定,各种行政处罚可以由法律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而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如果法律已经对违法行为作出了行政处罚规定,而行政法规需要进一步作出具体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法规的规定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范围内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病危是否能免除行政处罚的问题。虽然病危状况本身不能免除处罚,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未被发现的犯罪行为以及特定情节和表现等,可以考虑是否免予行政处罚。
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是否可以参军的问题。根据征兵政治审查规定,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如果满足政治条件,包括热爱党、祖国、军队等,并且没有涉及其他不符合征集服现役的情形,那么他们仍然可以参军。父母的失信情况不会对孩子的参军资格产生影响。
法规、规章在行政处罚设定权上的辅助性和过渡性问题。其设定权受到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约,只能在特定情况下行使。地方规章设定权的行使也必须在无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同时,法规、规章设定权的辅助性和过渡性表明其是不规范的权力,与现代行政法治原则相悖。随着法制
行政处罚的时效问题。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违法行为若在二年内未被发觉,则不再追究。时效从违法行为发生起计算,如行为持续,则从结束之日起计算。自19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旨在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