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设定权是国家有权机关创设行政处罚、赋予行政机关行政处罚职权的立法活动。这一设定权及其相关的法律制度是《行政处罚法》的重要亮点之一,也是该法律的重大创新。在此之前,普遍认为行政机关在没有具体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不能规定针对相对人的行政处罚,否则将构成行政违法。
然而,《行政处罚法》的颁布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根据该法的规定,除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必须由法律进行设定外,其他类型的行政处罚可以由一定范围内的行政机关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权限分工,通过行政法规或规章的形式进行设定,而无需具体的法律授权。
在《行政处罚法》实施初期,学者们多持正面肯定的态度,强调行政处罚设定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们认为这一制度有利于弥补法律立法滞后的不足,维护行政管理行为的效能和效力。
然而,《行政处罚法》实施已经近五年,现在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和反思行政处罚设定权制度。这个角度就是:行政处罚设定权及其相关制度是否有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否有利于实现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
通过重新审视行政处罚设定权制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其对于法治和公正的贡献,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案,以确保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病危是否能免除行政处罚的问题。虽然病危状况本身不能免除处罚,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未被发现的犯罪行为以及特定情节和表现等,可以考虑是否免予行政处罚。
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是否可以参军的问题。根据征兵政治审查规定,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如果满足政治条件,包括热爱党、祖国、军队等,并且没有涉及其他不符合征集服现役的情形,那么他们仍然可以参军。父母的失信情况不会对孩子的参军资格产生影响。
法规、规章在行政处罚设定权上的辅助性和过渡性问题。其设定权受到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约,只能在特定情况下行使。地方规章设定权的行使也必须在无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同时,法规、规章设定权的辅助性和过渡性表明其是不规范的权力,与现代行政法治原则相悖。随着法制
行政处罚的时效问题。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违法行为若在二年内未被发觉,则不再追究。时效从违法行为发生起计算,如行为持续,则从结束之日起计算。自19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旨在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