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们是否可以说行政处罚法定依据的审查是这样一项工作。我们首先按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把行政处罚的法定依据规范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法定依据。它包括制定该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的主体合法;制定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内容合法; 设定行政处罚的程序合法;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 行政规章中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范围、幅度都合法。然后, 我们再把行政机关据以作出处罚的法律依据作为形式意义上的法定依据。 并把这种形式意义上的法定依据与严格意义上的法定依据去逐项对照,严格审查。最后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标准进行衡量。按照衡量的结果可以分为:完全合格的法定依据, 部分不合格的法定依据,完全不合格的法定依据。而审查的方法是首先是要确定一个合法的参照物。 即要选择一个完全合法的法律作为 根本标准, 然后再将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理和行政处罚的依据一级一级地去对照,符合的就是合法的, 就可以认定为合法的法定依据。不符合的,突破法律、法规的就是不合法的, 而不能仅看这个法律依据是叫什么名称。具体来说,比如我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做为合法的法定依据,我们在审查产品质量行政处罚案件时, 就要看行政机关适用的部门行政法规是否符合质量法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行政处罚种类、行政处罚幅度、适用时效。如果突破了规定,就是无效的。如果该行政法规是合法的行政处罚的法定依据,再进一步审查其适用的行政规章是否合法。审查的方法和上面的是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全部违法,全部无效,部分违法,部分无效。一般来说,部分无效是大量的。
之所以有些所谓的法律依据不能认定为法定依据,我们不能不追溯到各种法律(广义法律)的立法过程,一般来说相当多的法律是由相关的部门首先起草,交由法制部门论证,再交人大或者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讨论、论证的过程中许多只反映部门利益的条款或内容被修改或删除,最后得以通过。
但在此法律通过后,相关的部门又有权制定相关的规章或者细则。在此过程中,有的可能是由于不懂得立法的规矩, 有的可能是过于注意自己部门执法力度的需要而不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结果可能有些过去被人大或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修改或删除的内容又重新出现在规章或者细则之中,成为以法律出现但是违反法律并难以成为“法定依据”东西。 这是一个应当引起人们特别是立法部门重视'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不宜认定的情况、法律责任及其在认定时需注意的问题。协从犯是被他人威胁或诱骗参与犯罪,但不完全失去意志自由的人。根据刑法规定,对协从犯应减轻或免除处罚。同时需注意区分协从犯与紧急避险的情况,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协从犯的作用可能发生的转化。
个人所得税的自行申报义务及法律责任。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个人需自行申报个税,未履行申报义务将承担法律责任。未造成税款流失的,可处以罚款;造成税款流失的,需追缴税款并罚款。故意不如实申报导致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处罚。根据刑法规定,偷税数额的不
吸毒容留罪的认定与刑罚问题。吸毒容留罪与贩卖毒品罪和教唆他人吸毒罪存在本质区别。行为人提供场所和毒品,但不涉及交易行为则构成吸毒容留罪。根据《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规定,吸毒容留罪的刑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可处以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
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的关系。行政处罚针对违法行为,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民事赔偿是对违法行为造成的侵害进行的经济补偿。针对殴打或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行政处罚有明确的处罚标准。同时,存在某些情形会加重行政处罚。除了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还需进行民事赔